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上海交大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大发展战略之“文化引领战略”,弘扬上海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精神,在校党委的关心下,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学校发展联络处(基金会)、校友总会办公室、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和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等兄弟单位的配合下,4月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长宁校区文化建设基金在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主楼一楼大厅正式启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桑大伟和终身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昕荣、院长胡洁及学院班子成员、中心主任、教师代表以及校友、校友企业和重要合作伙伴代表等出席基金启动仪式。仪式由终身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白杰主持。
上海交大85级80151班校友代表、上海起帆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董事会秘书陈永达,上海交大杰出校友思源贡献纪念奖获得者、上海新新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焱校友的代表刘欣力,终身教育学院校友会艺术品联谊会会长有贺萍萍,终身教育学院校友会国学联谊会会长凌霞红,终身教育学院校友会南京校友会会长陈维亚校友的代表戚巍競,终身教育学院全球CEO班王炜校友的代表王燏专程莅校签约。中核同创(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时运福,中鹰集团董事长骆坤,学院校友会连锁企业联谊会、国学联谊会、摄影俱乐部、思源羽毛球俱乐部、商业华南四期班、实战营销管理班的校友代表,以及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东方航空、中信理财、中海油、中外运物流、中国海城、南钢集团、上海新动力汽车等企业代表出席基金启动仪式。
胡洁对长宁校区文化建设方案进行介绍。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学长宁校区历史文化厚重深邃、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970年的法华禅寺。随着岁月的变迁,正始中学、上海市委党校、上海交通大学基础部、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都曾入驻于此,走创新之路,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促进上海交大长宁校区的文化建设长期蓬勃发展,特成立长宁校区文化建设基金。基金将用于长宁校区饮水思源广场建设、青年吴文俊雕像、长宁校区校史校情导入课教学场景建设、交大基础部长宁校区纪念场景建设以及长宁校区其他文化设施建设等,全面展现交大的创新之源、创新之本、创新之根、创新之魂。
顾锋、胡昊、李昕荣、胡洁共同为饮水思源广场设计模型揭幕。
在顾锋、胡昊、李昕荣的共同见证下,胡洁与大额捐赠代表陈永达、有贺萍萍、凌霞红、沈焱校友的代表刘欣力、陈维亚校友的代表戚巍競、王炜校友的代表王燏在捐赠协议上签约,并合影留念。
胡昊为学院商业华南四期班代表戴洪吉校友、高翔校友,学院校友会思源羽毛球俱乐部代表石宝军校友、顾人为校友,学院营销管理班代表许熙雯校友、张大岚校友,学院校友会国学联谊会代表凌霞红校友,学院校友会摄影俱乐部代表郭甫强校友,学院校友会中国连锁品牌企业联谊会代表乔斌校友,学院校友会艺术品联谊会代表有贺萍萍校友颁发终身教育学院校友集体捐赠证书。
顾锋为大额捐赠代表陈永达、有贺萍萍、凌霞红、沈焱校友的代表刘欣力、陈维亚校友的代表戚巍競、王炜校友的代表王燏颁发长宁校区文化建设基金大额捐赠证书。
校友代表陈永达发言。作为上海交通大学85级精密仪器专业的校友,他深情回忆了在母校求学的经历,感恩母校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表示起帆电缆作为校友企业之一,愿意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尝试探索,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也希望更多的校友和企业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来,共同推动母校的发展和繁荣。
校友代表有贺萍萍发言。她代表终身教育学院校友会艺术品联谊会,向母校生日献上真挚的祝福。交大是她和企业家同学们共同的心灵家园,参与共建交大的校园是每个校友心底的梦想。校友们将继续怀抱梦想,无私奉献,为母校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顾锋作总结讲话。他代表交大,对各位企业家、校友、校友企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回顾了127年来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的历史,指出长宁校区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通过开展长宁校区文化建设,既传承上海市委党校旧址的红色血脉,也在高端非学历教育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让广大学员、校友坚定文化自信,深刻感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精神,充分体会“选择交大就是选择责任、选择卓越”的使命担当,感悟吴文俊学长将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相连的精神和勇于攻克世界级难题的学术风骨,以学长为楷模,奋发学习,努力进取,为步入科学殿堂打下坚实基础的学习精神,努力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实处。上海交通大学将把长宁校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使命来用心、用情、用力建设好,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希望广大校友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启动仪式结束后,全体与会领导、校友和嘉宾们在主楼门前合影留念。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