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系列讲座启动仪式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副校长王易出席,党委副书记齐鹏飞主持,百余名专家和学生代表参加。
今年四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进入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四部委批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28家高校科研院所名单。以此为契机,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整合包括已建成的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等各方面力量,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构筑新的学术创新平台和智库建设平台,全力推进此专题领域的研究工作。
林尚立在讲话中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强化思想引领,打造自主的民族理论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理论知识体系。
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着力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要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系统性地梳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民族工作历程和实践经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坚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掌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
结合治国理政生动实践,推进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要整合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力量,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和政策保障,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
建好一体化大课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金课。要以研究院为平台,带头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发展,在各个层级学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学生心灵深处。
麻国庆围绕主题从三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学科群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撑。要具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意识,加强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推进历时性、经验性、共时性和发展性的多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二是关于中华民族之于民族范畴的思考。麻国庆以“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含义为切入点,基于来自文本与田野的丰富资料,回顾和讨论了关于“中华民族”“少数民族”等概念的建构问题。
三是从中华民族共同性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的分合过程逐渐整合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合之又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运行机制。各民族历史上的迁移、融合,使得在中国境内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为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学理支撑,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支持政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为其他多民族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齐鹏飞在主持总结中表示,本次讲座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世界、从理论到实践三方面阐释了不同学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明确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要关注的前沿问题,对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的工作开展极具启发性。
此外,为积极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究成果的沟通交流,10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论坛2023”举行。
论坛由主旨论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两个平行论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状”和“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与现代化”构成。
在上午的主旨论坛上,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马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麻国庆,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方李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向东,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段超,武汉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国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蒲长春,四川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励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段成荣作了发言。主旨论坛由齐鹏飞、翟振武共同主持。
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于人大校园,共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交流盛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