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寄语2024届毕业生:拥抱改变 保持定力
2024-06-27 16:29
四川大学
作者:

  6月26日上午,四川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望江校区举行。

  典礼上,校长汪劲松作了题为《拥抱改变 保持定力》的讲话,寄语川大2024届毕业生们:拥抱改变,当“挺膺担当、为国效力”;拥抱改变,当“崇德向善、成己达人”;拥抱改变,当“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拥抱改变,当“躬身力行、笃行不怠”。

  在2024届毕业生的“最后一课”上,汪劲松校长还有哪些叮嘱?我们一起来看讲话全文。

拥抱改变 保持定力

——在四川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汪劲松

  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六月的川大校园,芙蕖绽放、绿荫斑驳。毕业季的不舍与牵挂赋予了这个时节独特的意义。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举行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全体师生员工、代表甘霖书记,热烈祝贺2024届的同学们顺利毕业!向为同学们成长辛勤付出的老师们、家长们、校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同学们!毕业意味着开启人生新的征程,也意味着面临诸多的变化,既有角色身份、心境期许的变化,也有发展环境、责任使命的变化。“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世间万物,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深远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我们的国家也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和人生之变,主动拥抱改变,积极识变、应变和求变,不仅是面对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成长发展的应有态度,而坚定的信念、向善的品质、求知的热忱、实干的行动,皆应成为我们拥抱改变的定力。

  拥抱改变,当“挺膺担当、为国效力”。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128年来,一代代川大青年积极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展现了川大人镌刻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革命战争时期,校友朱德从川大启程踏上“革命之路”,毅然“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杨闇公、恽代英、刘伯坚、江竹筠等一大批革命英烈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敢于担当的人生,才是大写的人生。机械工程学院1982级校友王鑫、化学工程学院1977级校友张富源,坚守中国核电事业,把发展中国自主的三代核电技术、建设核电强国作为梦想和信念,他们在担任“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和蒸汽发生器总设计师期间,带领团队昼夜奋战攻坚,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为使中国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作出了卓越贡献。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希望同学们牢记总书记嘱托,铭记先辈崇高风范,学习时代先进典型,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将个人奋斗“小目标”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大蓝图”,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拥抱改变,当“崇德向善、成己达人”。“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川大人素有修善德、怀善念、行善举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华西医生在差旅途中屡屡出手救人,还是一批批教师主动请缨援藏援疆;无论是研究生支教团24载扎根大凉山接续奉献,还是众多“小青椒”倾力服务成都大运会,生动诠释着与人为善、扶贫济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德善精神。“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向善中也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校友邓红梅,毕业后离开家乡四川奔赴祖国南疆,主动申请到阿勒玛勒克村担任驻村书记,带领村民把边疆山村建设为“自治区乡村旅游示范村”,被授予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口腔医院)阙林副主任医师作为援非医疗队员,前往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进行医疗援助,以精湛诊疗技术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当地卫生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好评,并在完成日常医疗任务之余,用3个多月时间形成该国第一份口腔龋病调查报告,弥补了当地公共口腔卫生数据的缺失,阙林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立德修身,未来人生方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希望同学们在迈出校园步入社会之际,保持崇德向善的优良品质,严私德、守公德,积小德、成大德,不断追寻事业方向、生命价值和人生真谛,成己达人,努力成就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拥抱改变,当“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求学有时尽,问知穷无涯。”学历学位仅仅是职业生涯的起点,但求知的深度和广度将决定职业生涯的高度。开掘新知,探索未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特别是伴随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信息总量不断演进增长,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求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看清趋势。我校考古学专业的张勋燎教授曾说:“我这一生,不讲运气,讲力气”。他曾连续数月泡在图书馆,通读60多册、1470多部道教经典,潜心研究,率先提出“道教考古学”构想并长期深耕,90岁高龄仍躬耕教坛、笔耕不辍。前不久,我还看到张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研讨,让我感动不已。我校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傅强教授、向明教授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求知求索,在复杂的分子世界中寻找无尽的可能,最终成功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制备和产业化,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和高分子加工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前天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傅强老师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无尽的未来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把保持学习、恒定思考、提升能力作为人生的必修课,坚持以开放包容之心接纳新事物,以质疑思辨之姿探索新路径,以终身学习之道精进新本领,用自身奋斗的确定性更好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有所作为。

  拥抱改变,当“躬身力行、笃行不怠”。这几年“内卷”“躺平”等词非常流行,现实中有不少人想要做出改变,最后都只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成功的人并非生来聪颖,这世界上所谓的传奇,也只是他们在许多人尚未开始思考计划之时,便已将自己的梦想付诸行动并不懈坚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水利水电学院1985级校友李胜,毕业后选择从事防灾减灾工作,从早期逐字逐句敲代码编程,到野外埋设传感器获取卫星数据,再到推动前沿信息技术与水利行业的深度融合,一干就是35年,牵头建立了全球首款通用的洪水预报大数据平台“东方祥云”,为全国防汛抗旱“智慧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2006级校友杨帆,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从警十余年,坚持实干笃行,经手检验的生物物证超过1万件,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关键破案线索,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凡业绩,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们用实践经历告诉我们,没有等出来的成绩,只有干出来的精彩。面对未来,希望同学们做脚踏实地的行动派、实干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遇到挫折不言弃,碰到困难不停步,不断用行动去争取机会、用行动去验证想法、用行动去创造价值,成长为行家里手、时代先锋、国之栋梁。

  同学们,前些天,我看到“青春川大”公众号推送的“在川大毕业前一定要做的50件小事”,其中一条是“离开时记得发一条定位四川大学的朋友圈,和川大好好做个道别吧,就像被录取那天一样”。今天你们从川大毕业,虽然角色发生了转变,但不变的是“川大人”的共同身份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质。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无论你们身处何地,母校永远与大家双向奔赴,挂念你们、支持你们、祝福你们,期待不断听到大家的好消息,也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最后,祝愿同学们踏遍万里山河,远征星辰大海,归来仍是少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06-24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