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河北农业大学:继续走好“太行山道路”
2020-01-20 16:56
中国教育报
作者:

  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北省行唐县南河村是个深度贫困村,自然环境差,贫困人口众多。2015年,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来到这个小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帮助当地农户发展草食畜牧业、高效节水农业两大特色产业。仅用一年,南河村就有135人成功脱贫,2017年有320人脱贫,今年又有35人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如今,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穷光蛋村”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近些年,河北农大扎根燕赵大地,发挥自身科教优势,开创了“太行山道路”,培育了一批脱贫致富产业,引领群众摆脱贫困,使扶贫由“输血型”转变成“造血型”。

  地处太行山深山区的内丘县岗底村长期受“旱、薄、蚀”的困扰,素有“无雨渴死牛,有雨遍地流”的说法,曾是个“一穷二白”的穷山村。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探索,为当地确定了“山顶洋槐生态林带帽、山中果树经济林缠腰、山下高效梯田抱脚”的立体治山模式,开发出优质高档苹果“富岗苹果”并注册了商标。高品质的“富岗苹果”最多可以卖到100元一个,驰名全国,供不应求。

  独具特色的立体治山模式,解决了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治山问题,苹果产业还带动了周边20多个林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当地数个山村的年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村民住上了漂亮、宽敞的新居,家家户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有了小轿车,总计20多万农民因此获益。

  “这些变化离不开河北农大一批批专家教授的接力扶持,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眼下的好日子。”岗底村村支书杨双牛说。

  40年来,河北农大坚持服务“三农”,从开创“送科技进山”到“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再到“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三个相结合”,不断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河北农大开创了10种精准扶贫新模式,“立体治山脱贫模式”仅仅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稳粮增收脱贫模式、“三扶”脱贫模式、“易地搬迁+光伏、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和商贸多业并举”精准扶贫模式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脱贫模式。这些实践中形成的扶贫新模式,带动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

  “仅稳粮增收脱贫模式一项,就在全省76个粮食主产县(包括25个贫困县)累计推广1.98亿亩,增产粮食1323万吨,增收220.57亿元。”河北农大副校长马峙英说。

  河北农大40年来坚持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在河北62个贫困县开展了全方位的科教扶贫,已先后选派413名教师开展“三区科技服务”,覆盖了87个深度贫困村,建立示范点1000多个,培养示范户5000多户,建成示范村300多个,涌现出了以李保国为代表的一批科教扶贫先进典型。

  2015年,河北农大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被中宣部等12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

  2018年,河北农大又立足服务乡村振兴,实施了以“凝聚一支队伍、对接一个企业、创立一个品牌、引领一个产业、培育一批人才、造福一方百姓”为内容的“六个一工程”,开始了科技兴农举措的新探索。目前,学校已经与保定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了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以此为依托,该校在保定19个县(市、区)先试先行,打造30个具有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创新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创新驱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校将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以科教扶贫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坚持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继续走好‘太行山道路’,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河北农大党委书记饶桂生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