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扶贫新模式,助力镇康县“脱胎换骨”
2020-01-20 18:18
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2016年,我校在镇康县建立了“木场乡科技小院”,也是我校在国家级贫困县建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通过教师与研究生常年驻村帮扶,进行定点技术服务,探索实践了更加精准的扶贫模式,让木场乡的支柱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

  一、项目基本情况

  镇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2012年被列入国家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辖4乡3镇7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8.4万人。镇康县存在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产业组织化不高、边境战乱影响、教育发展滞后、乡村发展动力能力差等问题。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干部与农技人员能力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科技程度较低、农业整体效益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等一系列的发展难题,为镇康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根据镇康县的实际情况,我校以“镇康之所需、农大之所能”为原则,选择镇康县木场乡为试点,自筹资金40余万元,建立了首个扎根国家级贫困县的科技小院。

  我校第一所科技小院始建于2009年,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一线,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特色是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围绕“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农民提供“零时差、零费用、零距离、零门槛”的全方位服务。截至2016年4月,全国已建立74所科技小院。

  2016年12月,科技小院正式落户镇康县木场乡。木场科技小院通过教师和研究生长期驻村、扎根基层生产一线的模式,针对木场乡冬桃、重楼、蜜橘、澳洲坚果和甘蔗等产业的生产问题,推广示范新技术,传播新理念,进行点对点、人对人的精准扶贫,提高农业品的产量与品质,促进支柱产业尽快实现适度规模化。

  木场乡科技小院的实施,让农民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让当地干部与农民破除了陈旧观念,让学校收获了科技小院在贫困地区的运行经验,为全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的模式。

  二、实施进展

  (一)新技术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增产增效。镇康县木场乡是典型的高原山区,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多种类型作物生长。我校发挥多学科优势,组织相关专业领域教师共同参与和充分研讨,选择了冬桃、重楼、蜜橘、澳洲坚果和甘蔗等支柱产业给予重点技术支撑,采用“科技小院+政府+贫困户”模式,依托科技小院引入种植技术,完善园区与产业规划,打造种植园示范园,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获益,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建立了“木场乡道地中药材示范园”,推广了“林下种植中草药”、“黄精种植与栽培”等技术,种植重楼20亩、草果5亩、火镰菜及树头菜10亩、滇黄精2亩、大白合2亩、山茶8亩、三七1亩、香花椒2亩,辐射周边农户731户2907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423户1546人,为园区内及周边农户带来每年2000~5000元的经济收入。

  2.2010年开始,木场乡开始种植冬桃,面积从100多亩发展到2000亩,但冬桃品质差、价格上不去,许多种植户甚至有弃种冬桃的想法。科技小院落户镇康木场后,我校派驻科技小院的教师和研究生,针对生产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及田间指导,为农民提供“保姆式”服务,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目前,木场乡累计发展冬桃5000亩,挂果1200亩,实现经济效益1344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400多元。

  3.科技小院还对当地的其他农业产业进行了帮扶,如经过科技培训和提高管护技术,山茶亩产值7000元以上,增幅1000元以上。

  (二)新理念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三产融合。根据木场乡独特的乡村旅游条件,科技小院师生经过考察调研,帮助策划乡村旅游项目,优化乡村旅游模式,将科技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助推一二三产融合,木场乡村旅游得以蓬勃发展。

  1.科技体验模式。在木场乡桃花岛景区,科技小院成为了木场乡村旅游名片。游客游玩桃花岛的同时,都会到科技小院来参观庭院中药材种植,并购买木场乡特色中药材重楼、黄精、三七等,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经济收入。科技小院农户及周边农户开设的农家乐,还开发出了“全药宴”的特色旅游餐饮,吸引了周边县和乡镇的大量游客,推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2.特色产业拉动模式。我校科技小院结合木场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现代特色农业构想,参与策划了木场乡共享庄园项目,让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让游客参加采摘体验活动。木场共享庄园规划占地面积161亩,涉及农户49户,环绕庄园周边全部以自行车道为主共2.8公里。木场共享庄园的主题是“收入共享”,原来这里的农民每亩土地的收入大约2000元/年,现在将土地集中流转,农民的租金为第一收入,待庄园建成后,返聘农民入园务工,务工收入为第二笔收入,整个庄园交由第三方合理经营,在按收入的比例反馈村级经济组织为第三笔收入,最终达到政府(集体)、承包人、农民、市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格局。庄园建成后,将给49户农户租地农户户均增加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收入,每年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可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1575人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三、主要特点

  通过木场乡科技小院的实施,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获得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一)扎根基层,零距离接触三农,提高扶贫精准性。科技小院与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户亲密接触,建立了互信关系和紧密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实际增产增收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2016年12月6日,我校江荣风教授和崔振岭教授带领博士后王红叶、博士生尹宇龙入住科技小院,深入调研,听取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详细了解了病虫害发生的类型、挂果面积、修枝剪枝方式、施肥用药等情况,并就提高农民管护意识、改善生产方式、科学施肥、提质增效等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为制定和优化全乡农业产业发展寻找方案。通过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促进脱贫,取得明显成效。

  (二)牵住科技扶贫“牛鼻子”,提升脱贫攻坚的科技含量。科技小院聚焦影响当地农业主导产业高产高效的关键制约性因素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发展。“我家种植冬桃已经好几年了,从传统管理到运用滴灌、套袋等新办法,我感觉自己的技术很不错。但听了农大的专家、教授现场培训后,我才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科技’。”木场乡木场村村民杨东卫兴奋地说。经过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果树精准滴灌以及给幼桃套袋等科学管理。仅一年,杨东卫就尝到了甜头,他家运用新科技种植管理的冬桃个头大、甜度高、卖相好,最低每斤卖到5元,而别家的桃子最高每斤卖3元。

  (三)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带动农民增收。科技小院密切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推动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木场乡杨柳桥村养牛户陶有华多年坚持传统养殖,可他家的黄牛越养越瘦。科技小院请来了国家产业肉牛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曹兵海教授现场为陶有华家制定“山繁川育”养殖模式,并开出低成本饲料配方,2个月后牛肥了、毛亮了、肉质感增强了,陶有华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周围乡村养殖户、技术人员,都来学习,讨要饲料配方。

  (四)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科技小院在研究、推广高产高效技术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当地干部与农民的培训,推动扶贫(研究推广高产高效技术促进增产增收)与扶智(开展广泛的农民培训紧密结合),输血(推广技术)与造血(提升科技素质)的紧密结合。他们住在小院随时找得到,行在地里随时看得见,下到田里随时解难题,实现“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民与科技人员脱节、科研与生产脱节、农业发展与后备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为了培养“永久牌”农村科技人才,科技小院探索建立了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方式,利用科技小院、农民家里、村委会、农村街巷等不同地点采用面对面讲课、田间观摩等多种方式,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建立了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

  四、成效经验

  截止2019年5月,木场乡累计脱贫退出7个行政村1533户6082人。贫困发生率从37.94%下降为0.79%,建档立卡贫困户从1571户6211人减少到38户129人。

  2019年5月7日,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同志深入镇康县木场乡调研时指出,“木场乡的变化虽然达不到翻天覆地,但可以肯定是做到了‘脱胎换骨’,木场已经做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步并做一步走,做得很不错,已经做到了总书记说的下足‘绣花功夫’。”这是对木场乡脱贫攻坚的评价,也是对我校创新发展科技小院扶贫模式,帮扶木场乡脱贫致富工作的肯定。

  科技小院将育人与社会服务结合,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放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既为国家锻造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应用型人才,又将高校农业领域先进研究成果引入地方,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继科技小院助力镇康脱贫攻坚工作成功后,这种以扎根农村的科技小院为核心、以“科教专家、政府推广、校企合作”为平台的精准扶贫模式,迅速在全国进行应用推广,在吉林通榆,陕西洛川等地建立了扶贫攻坚科技小院。张福锁院士以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获得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2019年,镇康县如期脱贫摘帽。我校计划将镇康县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重点,进行创新引领示范、完善规划布局,继续做大做强科技小院,打造中农样板。

  (一)脱贫不脱钩,进一步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继续围绕镇康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我校科研成果在镇康县落地转化,引入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助力产业发展。

  (二)拓展科技小院功能,助力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总结科技小院的工作经验,拓展科技小院功能,依托我校各个学科的特色优势,全面助力镇康乡村振兴。

  (三)加强科技小院建设,在全国推广经验。根据地区特色农业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推广科技小院,重点面向贫困落后地区合理布局科技小院,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区域农业绿色增产增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64488203 2020-11-26 12:53
中国教育报 2020-09-21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