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心怀“国之大者”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代表委员热议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3-03-10 11:49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人才自主培养,奠定强国基础

  “一个国家是否称得上教育强国,关键要看自主培养的人才能否支撑国家参与世界最前沿、最先进的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的发言引起热议。

  “科技进步、国家强大要靠我们自己,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学海洋重点实验室主任万步炎介绍,这些年来,我国一次次刷新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实现了从落后到超越的转变。“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别人还没有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有可能先他们一步做出来。”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面对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趋势和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代表、委员们表示,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自主培养理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才能将人才竞争优势和科技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世界范围看,为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竞争的挑战,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实施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并把人才培养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希勤表示,今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战略任务。

  国之命脉,重在人才。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青联秘书长刘爱平表示,在以争夺高科技领域主导权为核心的大国博弈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培养体系,就是要为我国应对全球挑战、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培养重要的骨干力量。

  “向人才强国迈进,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说,在生产一线可以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技能人才,往往是精操作、爱钻研、能创新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关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说。

  增强忧患意识,提高人才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深感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迫切和难度。他指出,一方面,我国高校在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特别是在培养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人才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

  采访中,代表、委员表示,整体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仍存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其重要。”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教授班立桐说。

  以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为例,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于春水介绍,当前我国高端医学技术人才极为短缺,整体医学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基于医学新技术研发的高端医疗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普遍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具有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端医学技术人才的自主培养。”于春水说。

  在走访调研中,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也发现企业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非常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科技人才包括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技术应用创业人才,前者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后者由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培养;前者是创新源头和基础,后者是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万师强表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空前发展。当前,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前景,但以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支撑产业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仍面临挑战。

  聚焦关键,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体系结构、评价机制和办学自主权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亟须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表示,当前,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前所未有。

  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要依靠高质量教育。采访中,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关键是推动教育改革,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让创新第一动力澎湃发力,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认为,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充分发挥优势,以一级学科下具体学科方向为基本单元打造高校科教协同平台,为专业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汇聚提供硬支撑。

  对比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和不同大学的发展轨迹,王希勤发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高度异质性。“立足国家需要,探求适合我国国情和未来长期发展目标的培养策略,仍然是我国政府和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探索过程中,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梅兵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站位,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大局系统谋划”。她表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面上,需要构建基于行业岗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协同育人,把参与高水平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把参与行业一线生产实践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促使人才适销对路、供需匹配。在点上,需要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守牢教育公平底线的基础上,关注两端,早出、快出拔尖创新人才,满足科技创新所急所需。(本报记者 梁丹 林焕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报 2023-03-10 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