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共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围绕贯彻落实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国教育报》连续刊发三篇评论员文章,一起来看——
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布局,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思维,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必须始终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发挥教育独特的战略使命,以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全球进入一个大变、大争、不确定的时代,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的关键要素,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家之争就是教育之争,必须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斗争姿态应对风险危机和工作挑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途中,汇聚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有效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安全治理机制,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精神力量和价值之魂。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凸显国际竞争力、展现民族自信的现代化。回顾历史,国家繁荣昌盛、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美好的背后,无不蕴藏着科技立国、教育立国的基本逻辑。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都需要教育持续发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汇聚一切有利于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创新要素和科教资源,跑出教育加速度,助力国家抢占先机。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无论是从科技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强国崛起规律出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立起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在教育的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发展上开辟新空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积蓄无穷的新动能。
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民满意的教育彰显现代化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赋能每个人的职业发展,以教育之美成就孩子出彩人生。无论是站在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立场,还是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抑或是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角度来看,都必须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实现这一目标,要准确把握教育与中国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想明白如何破局、如何开新局。准确把握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在国际新格局中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我们必须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以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的姿态,汇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为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的现实意义,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对教育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的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要把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屹立于世。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体现了党的教育主张和战略判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更加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发展贯彻到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要保持战略定力,抢抓时代机遇,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新格局。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当前,我们尤其要把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内嵌转化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以教育强国建设成效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工程”。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发挥好教育的服务、支撑和引领作用,基础和前提是构建一个高质量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要强化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助力打造国家硬实力,做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要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要锚定普惠、公益、优质、均衡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筑牢根基、积蓄后劲。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连接面广、开放度高,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产教融合新范式,统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数字技术为教育赋能,有利于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速增效,要不断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基石”。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教育能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教师队伍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要保持战略高度,强化教师的使命担当,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把党中央的关心和重视转化为加快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务实举措,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强榜样引领,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坚定广大教师的理想和信念;要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维护师道尊严;要保障教师待遇,加大乡村教师的保障力度;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在精准培训上下功夫,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教书育人能力;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方式,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的“政策窗口”,提升教师队伍质量。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数字化转型,使教师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宏观背景下的育人变革趋势。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赴机在速、笃行不怠,要勇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行动者”。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建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时不我待,新时代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个个有信仰、有格局、有策略、作风过硬的执行者来执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改造世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实际行动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教育系统持续保持安全稳定良好局面。
发展和安全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必须统筹兼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出发,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厚植高水平教育安全根基,推动教育系统保持安全稳定良好局面,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必须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党的创新理论和正确政治方向凝聚人、引导人、教育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换言之,国家之争,就是教育之争、人才之争。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捍卫者与继承发展者,必须是愿意将所学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对青少年的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确保广大青少年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必须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升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支撑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历史证明,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基础性的底座和物质技术基础。当前,科技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战略安全的关键要素,在维护相关领域安全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靠高质量教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确保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夯实民族安全发展的基础,构筑国家繁荣强盛的基石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难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通过教育塑造人才优势,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和制高点,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体制改革主动战,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自立自强的能力铸牢民族复兴的基石。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必须着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握好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优质均衡的教育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教育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人人关心、各方关注,各类风险易发、多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问题。各级政府、各类学校,要拧紧安全责任这根弦,把风险控制在未萌状态、把各类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校园安全和教育系统大局稳定,使我们能安心工作、校园环境能安静祥和、教育事业能安全发展。安全问题“万无一失,一失万无”,但也不能以“确保安全”为由违背教育规律,无视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需求,要启动托底工作,完善社会化风险分担机制,为学校主动担当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卸下思想包袱。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必须着眼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本领和水平。要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为统筹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根本保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自觉增强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时刻注意研判工作中的风险,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的关系、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教育发展问题。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思维,主动谋划教育领域政策举措,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高水平安全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安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安全的根本途径,高质量的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力量。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一域之稳助全局之安,教育系统责任重大。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要牢记嘱托、挺膺担当,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着力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坚决筑牢教育系统安全稳定防线,为加快推进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字|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