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 王进业
摘要:“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一,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对中职机电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德国先进胡格教学理念,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实施,推进“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关键词:“三教”改革;产教融合;机电专业;学期项目
引言:
随着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国办在 2017 年底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行业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明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 同时明确要深入开展“三教”改革。“三教”改革是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统称,本质是为了更好的解决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三大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大通职业技术学校领导班子,针对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从2018年开始进行系统规划,借鉴德国先进胡格教学理念,校企共同从学校、专业、教师三个层面,系统推进“三教”改革,重新激发机电类专业的办学活力,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需要
职业院校在推进深化“三教”改革进程中,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应予以充分重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招生规模的不断提升使得师资力量缺乏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原本就较大,不仅要认真履行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从而,大大压缩了对于专业理论的强化学习时间,同时也有碍于顺利开展教研工作。结合现下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师资力量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上也难以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也缺乏在企业中进行实践与锻炼的机会,从而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有效联系社会实际与社会需求,导致最终的教学成果不甚理想[1]。因此,对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三教”改革,多措并举,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综合开发与建设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
(二)教学内容陈旧与企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脱节
通常在教育过程中都会将教材作为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教材也是教学活动正常
开展与进行的基本工具。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院校方面职业教育
的质量与效果。但,通过对大量职业院校教材内容的分析来看,很多教材本身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征,表现为实际操作训练占比过少、教材更新速率缓慢,导致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落后的教材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接受能力也产生了互斥性,由于教材内容新颖程度不高,因此,学生在应用教材进行学习时,缺乏好奇心和积极性,更多时候会觉得教材内容枯燥乏味,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难以适应当代学生学习特点
职业院校现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由于大部分教师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实践与锻炼,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技术能力及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开始尝试应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技能训练实操却帮助不大,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在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之后难以表现出与知识结构相匹配的技能水准。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反映出职业院校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应用上未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二、中职机电类专业“三教”改革的对策
(一) 校企共建结构化教学团队
教师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学理念、专业水平等直接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及工作活力的激发是所有中职机电类专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学校领导成立专项工作组,指导专业部下的教研组进行改革。组建由学校专任教师、企业专家等共同组成的结构化的教学团队。以“青蓝工程、新秀工程、能手工程”为抓手,以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为途径,通过专业培训平台,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共同对教学团队进行系统培养。在学校层面开展职教20条学习,全面更新教师的职教理念。定期组织教师赴企业进行实践,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相关岗位职责、管理方式及操作规范等,此外实践还能帮助教师们即时了解到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技能,从而确保其教育工作能够与专业发展状态相契合。共同成立课改小组,并以集体化的形式进行备课,这种方式有效强化了一线技术工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实现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学校方面每周进行教学研讨会,用于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反复研讨与改进,通过对新方法的实践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校企结合为途径,共商共建共享“三教”改革的管理体制,包括共建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及落实保障经费等,同时还重视校企双方交流的强化,尤其是人才交流的强化。
(二)以学期项目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及课程内容更新
借鉴德国胡格教学理念,推进胡格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实施。对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设置了机械加工安装调试、电气设备安装调试、PLC编程调试模块、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等5个学期项目,对所有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每一个学期实施1-2个教学模块,学生的目标明确,每个学期的学习效果可检验。
基于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同步推进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更强调技能的强化与实用性技术的传授,在产学研结合上有完全不同的侧重。这就需要贯彻产教融合的理念,借助专业的人才团队将各专业前沿技术与知识、职业岗位标准等内容融入到教材中,提升教材更新的速率,使教材内容能够紧贴职业发展状态,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资源。
(三)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的重点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产教结合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重视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微课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由此构建起具有高水准共享服务及更新能力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作用于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3]。
院校机电专业通过强化与企业的交流,多次开展公开课教研活动,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详细制定主题教研活动方案,根据课改教学实际工作进行集体备课;第二,课上进行观摩学习;第三,课后评课交流,授课结束后,所有人员,对本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经验分享。教师们根据本堂课实际教学结合观课点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教研活动环节设置齐全、主题鲜明,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模式,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而在教学模式上则有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实践实训项目两方面的理实一体化,是在完成一个框架知识体系的教学后立刻进行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整改,使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中职机电类专业“三教”改革的成效
(一)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升
全面推进“三教”改革后,有40多名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获6人次国家级教学竞赛奖,40人次省级教学竞赛奖,10人次市级教学竞赛奖;2019年9人次参加“胡格教学法教育理念、方法培训”、18人次参加“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0年开展“新时代职教特色理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究”等热点话题的专题讲座,教师专业技能整体提升,教学观念整体转变“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1%以上。
(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深化“三教”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8年我校招生就业部与企业签订定向委培协议,与青海黄河水电公司、青海比亚迪有限公司、时代新能源、福建柒牌男装等省内外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合作;2019年新增夏都博汇水上乐园、青海远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西宁城投等校企合作企业,初步形成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的局面,实现合作领域的“纵深化”,建设了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相对于2018年,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初次就业平均起薪均逐年显著提升,见表1。
(三)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入
2020年学校不断推行校企“共建、工培、共赢”的合作机制,与双元教育集团共建机电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与蓝海酒店建立烹饪专业学生“校企共培”机制,与青海英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农业植保无人机”培训,与此同时,与金睿幼儿园、青海全通等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梳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专业改革与发展。这种做法大幅提升了我校的人才培养能力,也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完全胜任企业发展的需求。
结语:“三教”改革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产教融合为“三教”改革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大通职业技术学校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使学校在师资力量、教材资源及教学模式上的深层次优化,进而为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有效途径,也使院校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及路径。
参考文献:
[1] 康坤.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深化“三教”改革的关键[J].河南教育:职成教(下).2020,(4):15-18.
[2] 吴宝明.产教融合视野下职业院校 “三教”改革[J].教育与职业.2021,(6):51-54.
[3] 廖健.基于深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7):251-252.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