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科技创新征程中责无旁贷、使命光荣。当前,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坚持价值引领,聚焦重大需求和科技问题,系统谋划建设创新平台、布局基础原始创新、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系统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体制机制探索。
坚持需求导向,以平台化布局开展协同攻关
《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及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由“统筹推进”迈入“深入推进”的新阶段,高校应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开展“自由探索”和“任务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和有组织科研的组织形式创新。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全面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海洋强国战略建设方面,学校“十四五”规划全力推进“大海洋”专项行动计划,全链条系统性协同推进海洋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推进创新任务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融合和军民融合发展,全面深化探索有组织科研发展模式。
“大海洋”行动旨在打造从科学到工程、从产品到产业全链条的“大海洋学科群”,推动以“大海洋”为主题、多学科交叉的国家级综合研究平台建设。
目前,学校已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建设海洋学院,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建极地生态保护研究所,与中国船舶集团联合建立海洋装备前瞻技术研究院,建成“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并全力推进上海长兴岛海洋装备研究基地和“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学校与山东省共建海洋智能装备演进中心、与三亚市共建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推进深海试验场(基地)的建设:设立“深蓝计划”创新基金,支持团队开展海洋科技前瞻研究、“卡脖子”攻关和海洋装备、科学仪器开发。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谭家华教授团队主持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挖泥船),形成完整自主产业链,实现从“整装备进口”到“出口管制”历史性跨越,在我国南海岛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未来,“大海洋”专项行动计划还将协同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和资源,共同推进海洋科学生态基础研究、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等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攻关和组织实施。
高校的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开展高水平科研、培养高层次人才、联动政产学研用等重要使命。高校应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努力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坚持重大科学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通过平台模式将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进行融合。
上海交大在上海市、科技部、教育部的共同指导和支持下,大力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在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等若干重要和基础领域开展前瞻布局。同时,学校全面对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未来材料、合成生物、变革性分子等科技前沿方向。此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基础前沿特区办公室开展服务协调和支持,逐渐形成了不断汇聚全球顶尖学者、持续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的基础科学研究肥沃土壤与成果高地。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小岗村”
高校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地。科技成果转化是将高校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高校要组织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要坚持“小切口、大突破”,破除制约科技创新活力的障碍,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方案。
2020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上海交大期间,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提出要求。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要求上海交大通过两年试点,形成成熟定型、可复制推广的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学校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上海交大新时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更明确、规范的路径;建立了技术转移服务人员队伍以及技术转移科研人员职称评价体系,首批110名技术转移专项研究生已经入校学习;建立了科研人员创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审核和管理体系,鼓励师生员工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快推进科研人员过往利用职务成果创业企业的合规化。系统化的改革举措逐步消除了成果转化的诸多“细绳子”,收到了明显成效。2021年,学校直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数达到148项、合同金额9.94亿元,比改革前增长近3倍。环交大周边的“大零号湾”南部上海科创策源区域,核心区现有企业600多家,其中交大师生校友创业、技术合作等企业约550家,融资过千万元的有42家、过亿元的有28家、过10亿元的有3家。10多家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积极筹备IPO,教师创业企业快速成长,当期市场估值近200亿元。
构建健康良好科研生态体系,全面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科研生态体系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环境与土壤。良好的体系能够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帮助科研人员施展智慧才华,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直接影响创新研究的效能效果。高校应当构建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态体系,强化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健全科学分类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引育并举,建设顶尖科学家队伍及高水平科研团队。强化战略科技人才的前瞻性布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学校规划重点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有针对性地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重点领域急需人才。
近年来,上海交大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实施意见》,聚焦引领技术进步方向和前瞻布局、带动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少数”,积极营造有利于战略科学家快速、自由成长和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把构建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团队纳入科技创新整体规划的统筹范畴。
根据“大科学”规律的人才组织模式,学校依托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关重大科学问题,集结多学科力量,汇聚高水平研究和工程技术队伍,构建世界一流的前沿人才团队和成长梯队;赋予团队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科技人才推荐、技术路线等方面充分的决策权,支持激励战略科学家率领团队攻坚克难;鼓励交叉合作,积极推进跨学院跨学科双聘、成果互认、人才联合培养等改革举措,极大提升了协同创新效能,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更大突破。
今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并参观项目成果展览时,充分肯定研制任务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在C919研发设计过程中,上海交大相关学院和团队联合攻关、持续坚守,在总体、结构、制造、材料、航电、人因等方面先后攻克了一批新技术,锤炼了一批人才队伍,带动了一批产业发展,形成了支撑国产大飞机发展的交叉创新、合力攻关的大平台。
全面实行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优化学术评价环境。学校结合战略规划、目标管理、政策调整、资源分配等,针对不同研究类型和学科特点(如理、工、生命),改变统一“一刀切”量化的评价尺度,建立更加灵活的多把“尺子”。以评估取代考核,重在对创新能力和发展的评估与引导,包括:引导关注投入时更关注产出,关注成果数量时更关注成果质量;引导更加关注和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承接重大项目;引导与国家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引导通过长期积累,形成高水平、标志性、有影响力的成果,遴选部分从事原创性研究或重大攻关的教师少考核甚至免考核;引导院系探索和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有效措施,科学评估交叉合作成果,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合作者的实际贡献。在现有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体系的基础上,设置科研系列荣誉岗位,为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设计晋升台阶并提供保障激励,激发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2019年,学校设立“首席研究员”岗位,并纳入长聘体系。目前,该岗位已进行两次评聘,有8位首席研究员入选。
全方位提升青年学者资源支持和人文关怀,增强获得感、归属感。近年来,学校通过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和“交大2030”计划C类项目,全面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原创性探索型的研究。出台《关于落实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工作的通知》,基于信任尊重,遵循科研规律,落实管理自主权;基于服务提升,简化审批程序与报销手续,增强获得感。积极推进区校共建“环交大闵行基础教育生态区”,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发展基金,加强基础教育。同时,学校全面开展人才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确立了高校首创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服务计划,让人才享受更加便捷、充分的医疗保障。
面向未来,高校应当积极探索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效结合,全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积极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贡献高校的力量。
(作者:林忠钦,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10日第5版 版名:高教周刊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