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部: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 培养复合型人才
2020-05-29 17:41
教育部
作者:

  5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印发,就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安排。《通知》明确,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作为大学本科后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再学习机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为满足更多学生参加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需要,学生不仅可以报考与原本科专业分属不同学科门类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还可以报考与原本科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但不属于同一本科专业类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专业。同时,教育部将重点支持高校在国家急需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电子信息、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领域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支持高校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学生学习这些专业毕业后将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

  《通知》进一步明确,第二学士学位主要招收当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以及近三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目前未就业的往届生。为解决学生后顾之忧,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按当年应届生身份派遣并办理相关就业手续。如中途退学,对于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入学的,按退学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身份派遣。

  教育部支持高校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除每年正常进行的专业集中备案外,为应对高校当前需求,近期专门增加一次集中备案,保障高校在今年即可招生。招生计划将作为增量,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单列下达,不占用学校普通本科招生计划。高校可以自主研究制定招生考试办法,自主确定招生范围。第二学士学位生在生均拨款、学生资助、收费等方面参照相应专业本科生执行。

  《通知》强调,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结合实际制定招生和培养方案,深入细致做好招生政策咨询及政策解读工作,切实把好招生考试及录取关,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通知全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

  教高厅函〔202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作为大学本科后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6号)精神,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再学习机会,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经研究,决定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已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五年及以上的高校,可申请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

  二、高校可在已设置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招生,也可依托现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本科专业申请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报教育部集中备案后进行招生,已撤销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需重新申请备案。备案工作与每年新增本科专业设置工作同时进行。

  三、鼓励高校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2020年增加一次第二学士学位专业集中备案(方式见附件)。重点支持高校在国家急需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电子信息、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领域以及高校有能力、有需要举办的专业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支持高校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四、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计划将作为增量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单列下达。各地各高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核定的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计划,任何高校均不得不经批准擅自招生和授予学历学位。

  五、第二学士学位主要招收当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以及近三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目前未就业的往届生。其他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具体招生范围由高校自主确定。

  六、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考试办法由招生高校根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并报属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招生高校应参照国家教育考试有关工作要求,加强招生考试管理,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录取标准,确保公平公正。

  七、学生可报考与原本科专业分属不同学科门类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或与原本科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但不属于同一本科专业类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具体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本科专业类可登录教育部网站(www.moe.gov.cn),搜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进行查询。

  八、第二学士学位学制为两年,全日制学习,纳入高校学籍管理系统。

  九、第二学士学位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原则上不安排专业实习。高校可参照《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相关要求,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不得迁就和随意降低标准。

  十、第二学士学位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按现行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管理办法颁发。毕业证书上须注明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名称、学习时间等内容;学位证书上须明确标识“第二学士学位”字样。

  十一、凡在修业年限内,修完规定课程,达到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要求的,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达不到毕业要求的,不再延长学习时间,亦不实行留级制度,可发结业证书。对退学学生,学校应当发给肄业证书或写实性学习证明。

  十二、第二学士学位毕业学生按当年应届生身份派遣并办理相关就业手续。学生如中途退学,对于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入学的,按退学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身份派遣;以往届毕业生身份入学的,按现行相关规定办理派遣手续。

  十三、第二学士学位生在生均拨款、学生资助、收费等方面参照相应专业本科生执行。

  十四、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结合实际制定招生和培养方案,用足用好招生计划,积极稳妥操作,精心组织实施。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相关高校在本地开展第二学士学位计划的招生考试工作,对违反相关规定、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十五、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面向考生和家长的政策咨询,深入细致做好第二学士学位的政策解读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相关招生工作应在当年7月底之前完成。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将此文转发至所属本科高校。

  附件:2020年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备案办法

  答记者问>>

  1.请简要介绍一下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背景。

  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数1750万人。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学士学位主要招收当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以及近三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目前未就业的往届生。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满足学生学习愿望和兴趣发展,还可以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请问如何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第二学士学位学习?

  答:一是学生可报考的专业更灵活。除可报考与原本科专业分属不同学科门类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外,还允许学生报考与原本科专业属于同一学科门类、但不属于同一本科专业类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举例来说,你原来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下的机械类本科专业,原来只能报考非工学门类的其他专业。现在政策放宽了,可以报考同属工学门类其他本科专业类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类下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二是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有就业优势。教育部将重点支持高校在国家急需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急技术与管理、电子信息、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能源动力、生物与医药、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领域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支持高校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学生学习这些专业毕业后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三是学生毕业派遣有政策保障。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将按当年应届生身份派遣并办理相关就业手续。如中途退学,对于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入学的,按退学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身份派遣。

  3.在支持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一是单列招生计划。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计划将作为增量,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单列下达,不占用学校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二是给学校更大招生自主权。高校自主研究制定招生考试办法,自主确定招生范围。三是解决高校后顾之忧。第二学士学位生在生均拨款、学生资助、收费等方面参照相应专业本科生执行。四是做好专业管理服务。除每年正常进行的专业集中备案外,为应对高校当前需求,近期专门增加一次集中备案,保障高校在今年即可招生。

  4.如何保障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质量?

  答: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五年及以上的高校,才可以申请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第二学士学位学制为两年,全日制学习,纳入高校学籍管理系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高校要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不得迁就和随意降低标准。

  5.今年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规模如何,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开展?

  答:我们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承担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任务,积极做好专业和招生计划申报工作,在7月底完成招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们将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持续做好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工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06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