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临床医护短缺!学医还香吗?《未来医生白皮书(2023)教育版》发布
2023-12-18 17:2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2023年12月13日,《未来医生白皮书(2023)教育版》正式发布。这份汇聚了全球超过2,200名医护专业在校学生观点的报告,揭示了当今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的种种挑战,并从学生视角就这些挑战对当下医护教育和未来医护就业前景等进行了解读。该报告由全球领先的科研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

  报告显示,临床医护的短缺引发了全球医护专业学生对未来从业的担忧,中国学生则对这些挑战持有更为乐观的态度。同时,全球医护专业学生也在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掘其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方面的更多潜力。

  针对报告中提到的热点问题,中国教育在线采访了医学博士、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

中国临床医护的“缺口”,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报告中提到,当下,临床医护的短缺,是全球医疗健康领域的普遍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临床医护存在至少近两百万的缺口。

  “具体到中国来说,这个缺口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比如说医和护方面,护士的缺口更大;而在医生的缺口当中,科别结构上的缺口,要比总量缺口突出。”黎孟枫校长说。他认为,关于缺口的问题,应该从精细化的层面,厘清具体需求和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谋划应对方案。“其中护士的缺口,我想举办更多有质量的护士专业教育,以及呼吁社会对护士和护理专业人员给予更高的尊重和回报,应该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他说。

  黎孟枫认为,对于医生的缺口,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个难点,在于医学教育有长周期、高成本、高质量的要求,这种“三高”与我们现实需求缺口比较大形成矛盾。这个缺口和矛盾在医生方面,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比如全科医师缺口比较大,部分专科的缺口也比较大,不是指绝对的总量上缺口巨大,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但是实践结果已经证明,如果不顾质量进行医学生扩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质量跟数量的平衡点,我们知道国家主管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对当下和未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和量关系的优化,会提出新的指导意见。”他说。

  具体如何解决缺口?黎孟枫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院校层面,面对质和量的矛盾,应该以提质为先,在达到提质目标的专业和院校,在不降低培养质量的可行范围内,尽可能扩大培养数量。在质量提升挑战较大和教学资源不足的医学院校里,招生的数量应该是要有所控制。

  第二,在医学生群体和个人层面,应该引导公众认识到医生职业长期发展的可行性。可能在一个短时期内,社会对医疗行业、对护理行业的认识不是很充分,但它的长期发展是可期的。

  第三,我们社会应当更好、更多地激励社会精英从医从护,帮助一个有质量的医疗体系长期、良好运行。

如何培养本领高强的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目前,教育部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其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医科建设的核心内涵之一。

  针对“如何推进本领高强的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问题,黎孟枫认为,从医科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分成三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三类人才。

  一类是职业型人才,因为医学是一个高度职业化的、专门化的领域,它的职业要求是非常具体严格的,所以我们首先的基本目标,是要培养一大批能够合格从医的医生、护士,当然医生包括不同专科的医生,这是作为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这个职业型人才跟我们平时说的一般职业教育不一样,而是一个精英的医学职业人才队伍。这里面主要强调,人才能够具备充足的知识、合格技能,也能有效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医疗实践当中。从表征上来说,他能够顺利通过国家的职业医师考试并进入医师培训,同时也能获得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这是我们的一大任务,也是对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的培养目标。

  第二类人才,需要有国家所期待的、在医学领域上的创新作为,这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大国的医疗行业要想真正满足国民需要,需要有自主技术发明和知识创新,国家本身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有自己能参与人类对生命的了解、对健康的认识、对于医学的把握,要有主动的能力。这个就是我们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第二方面。主要强调学术研究,比如基础医学、药学等不同专业的培养,还有在研究生、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都要注重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这也是体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方略的重要性。

  第三类,就是复合型人才。我们要有一批在临床上非常强,同时在创新能力上也非常突出的特别优秀的多元人才。我们称之为复合型人才,也称作两栖型卓越人才,或者说是医师科学家。现在各个医学院校,特别是优秀杰出的医学院校,在这类人才培养上下了很大工夫,正在努力通过教育资源的加大投入,通过对各种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改进,以及促进对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模式的学习和交流,还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等等各种方式,希望培养卓越的医师科学家,既在临床上、执业能力上是合格优秀的,同时在创新能力上,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新的医学问题,研究和解决新的医学问题上有更多作为。比如说现在实行八年制的院校,对八年制的培养要求就重视这一点,各个相关学校都在不断努力改革优化培养方案,让这些学生能够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都非常优秀突出。

学医是好事,但一定要深思熟虑

  在被问到“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能为选择学习医护专业的孩子们提供什么样的建议”时,黎孟枫说:“我很赞成学生在选择学医前要深思熟虑。学医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需要很大的投入,需要具备非常成熟的心智,以及非常优秀的品质,所以大家一定要想好了,才能够有好的出路。”

  他表示,从全球来看,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医学生招生的时候对学医动机的成熟性和决心学医的心路历程都特别注重,学生可能需要经过很多轮面试才能进到一个医学院,而不只是通过志愿录取。

  “学医的学习周期非常长。比如我刚刚提到的八年制学习,这个长周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这是医学教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你要治病救人,就得经过这样长周期的学习培训。在有一些国家,可能一些专科的医生要差不多35岁以后才能独立行医,这是一种客观需要。”他说。

  “如果在了解学医存在的这些挑战和困难后,仍然能够坚定学医的信心,这是非常好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能认识到医学的价值,我也相信未来社会对医生、医师以及其他医疗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尊重也会提升,也会改善他们的福利和待遇,这会是一个相当好的激励导向,当然也需要社会发挥合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5-07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