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华停招新闻本科生的新闻刷屏了,带来了不小的关注冲击波。
有媒体问我的看法,我说:明智之举!
为什么?
其一,大势所趋,有所为有所不为。
自1999年扩招开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但这一模式发展到今天,弊端与不足充分显现。于是中国高校的发展已转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代表性的工程就是“双一流”建设。这一模式的核心要义就是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7年“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只有36所+6所,入围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实际是原来的“211”高校加上25所新入围高校。而这25所高校中,称得上综合性大学的只有宁波大学与河南大学2所,其余23所全都是单科性学校,如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中医学院等等。即便是“双一流”高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也都非常少,超过10个学科的只有12所高校,大量高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仅有1-2个。
“双一流”建设明显是在引导高校做自己擅长的事,不能什么专业都办、贪求大而全。并且,不仅是学科专业,还有层次调整,即培养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从这个角度看,清华此举也是大势所趋。
其二,基于优秀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复合培养模式。
新闻是典型的应用学科,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培养模式不同,特别需要复合与交叉,比如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等等,美国很多著名大学本科层面少有管理专业,更多定位在研究生层面培养。
而一些学科人才的培养更为特殊,不仅是复合,还有学习年龄阶段的不同,比如法律,在美国报考一个法学本科(JD,国内翻译为法律博士),必须是念完非法学本科才能申请的。学医也类似,必须修完非医学的其他关联学科,才能去申请医学。
新闻在社科类应用学科中非常典型,很强调这种复合培养。新闻行业内经常说,我们需要专家型的记者、编辑,也就是需要在某一方面有着扎实基础知识与丰富经验的人才。事实上,很多知名媒体人,更多的是在某些专业领域非常强,而非流于泛化的新闻技能。也就是说,新闻人才的培养,更适合一个专业再加上新闻这个“术”,或者说“利刃”。
美国很多著名大学本科层面是不招收新闻传播专业的,原因也在此。80、90年代,国内很多高校的新闻系都曾广泛推广过第二学位的培养方式,即一个非新闻本科(4年)学位,再加一个新闻本科(2年)学位,就是一例。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不招本科生,也是优秀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事实上,大量新闻从业者中的名编名记,包括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熊澄宇、李希光、尹鸿、金兼斌、彭兰、沈阳等知名教授学者,大多都不是新闻科班出身,原因也在此。
其三,清华的定位与需要:培养更能体现自己优势的高层次新闻人才。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可以追溯至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后逐渐扩张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停招新闻本科,来自学校院系内部的阻力应该不小,同时,这一决定对全国高校都有巨大的影响,清华也背负着外界舆论压力。坦率地讲,此举是需要担当与勇气的。
如此艰难,还要停招,从我的角度看,清华决策者有着自己的底气:清华需要培养更高层次的优秀新闻人才,更能体现清华优势特点的新闻人才,而不是一般的新闻人才。
据透露,清华在砍掉本科30多人招生计划的同时,专门给清华新传学院增加了同等数量的硕士生计划,换句话说,清华并非放弃了新闻传播这个学科,而是改变了培养模式,甚至可以理解为在加强举措,希望培养高层次的复合新闻人才。比如在一个计算机本科之后再学一个新闻,那就很容易在互联网或者IT媒体中胜出。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金兼斌教授今天也在社交媒体公开表示,今后清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着力强化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第一专业要扎实,厚基础;新闻传播本身的训练则像刀刃一样嫁接其上,要犀利。
其实调整某些学科的招生和培养方式,包括层次,是清华在学校层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路总体调整的一部分,并非只涉及到新闻传播学院。
听说,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本来就不招本科生,出发点也类似。我相信,新闻学院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清华其他专业也可能会出现这种调整,退出本科招生,比如会计以及其他应用型专业。
其实清华近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动作不小。“强基计划”公布,与其他学校只是“小打小闹”不同,清华显然是以“强基计划”为切入口,对全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调整与改革,新组建了5个书院来落实“强基计划”,这已经远远超过“强基计划”本身的要求了。
清华停招新闻本科生,不仅是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清华对自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需要,是想清楚了。但我觉得,更值得赞赏的是清华能下得了这个决心,这绝对是一种担当。
清华此举,给全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都有积极启示:本科停招只是表面的,核心是应该怎么培养?培养哪一段、哪一种人才?清华新闻本科停招只是一个开始,全国的知名大学都该思考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