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美国全面关闭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大门,我们怎么办?
文 / 陈志文
2025-01-13
密西根大学宣布终止与上海交大的合作,意味着美国开始关闭中美教育交流最后一个“旁门”——中外合作办学。美国全面关闭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大门,我们怎么办?

  当地时间1月10日,美国密西根大学在官网上宣布,终止与上海交通大学持续了20年的合作,而原因则是国家安全。

  而此前,佐治亚理工也宣布,停止在深圳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运行,而原因也是政治。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的合作方天津大学2020年被列入美国实体名单,佐治亚理工表示因为这一原因导致该校深圳项目无法继续运行。

  据媒体报道,伯克利加州大学也终止了与国内相关大学的合作项目。

  为什么?密西根说的很直白,国家安全原因。什么安全原因?人才与技术。

  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一直是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楷模,无论是合作院校层次,还是双方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堪称典范。目前合作的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信息科技类,而这类学科人才正是美国打压的重点与核心。

  显然,美国也开始对中美之间仅存的一点合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手了。当然,主要重点还是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早在2018年美国就开始关闭赴美学习科技的大门。

  2016年特朗普上台,大家注意到了贸易战和科技战,但不了解的是,特朗普同步推进的还有更重要的人才遏制战略。贸易战,美国是很难打赢中国的,尤其是有科技加持的话。因此他同步推进科技战,打压华为,进行芯片封锁就是其中一例。

  与此同时,为了全面切断中国的科技进步,特朗普政府全面推进了人才遏制战略。因为只要有优秀的科技人才,尤其是拔尖的科技人才,技术的突破是迟早的事情。

  在美国重重打压围堵下,我们的大模型DeepSeek再次震惊了西方科技界,原因就是有优秀的人才。DeepSeek的成本只有西方著名大模型的10%,让美国的围堵大打折扣。

  事实上,因为西方在科技与教育上的长期领先,出国留学成为我国拔尖科技人才重要成长通道之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率先重启赴美留学,我国拔尖科技人才多数都有海外留学背景。2023年新当选的科学院院士中约76.3%都有海外学习经历。

  在某种程度上讲,中美博弈胜负手,就是高水平拔尖的科技人才之争。因此,美国彻底抛弃了曾经高喊的“教育无国界”、“科技无国界”的口号,对中国拔尖科技人才培养下手。

  2018年美国政府开始对我赴美留学人员签证进行全面限制,核心焦点主要集中在两项,一个是高层次,即博士与访问学者,第二就是所谓“敏感专业”。与此同时,美国推出“中国行动计划”,对与中国有科技、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美国科学家发起调查,起诉,抓捕。在发起调查的案例中,90%是华裔科学家,其中就有著名的MIT陈刚教授案。

  寒蝉效应下,中美科技交流已经全部归零,而中美的教育交流,也开始全面萎缩,大量中国赴美学习理工科专业的留学生被拒签,即便已经赴美的留学生,也往往在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或者探亲后,在返回美国时被直接取消签证,无法继续学业。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著名理工科高校本科生出国率一度腰斩,国防七子高校甚至跌去2/3。

  拜登政府上台后,全面继承了特朗普的做法,唯一的区别是,特朗普只是以美国之力围堵中国,但拜登却是团结了整个西方阵营围堵中国。

  去年10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更新了其安全审查政策,对来自特定中国高校的申请者实施更为严格的审查程序,针对中国多所高校实施严格审查。说直白一点,拒绝招收中国学生学习相关理工科专业!不仅仅是瑞士,德国、荷兰等西方阵营的一些学校也纷纷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学生进行专业限制与背景调查。

  伴随时间的推移,进行背景调查的专业逐渐扩展至所有理工科专业。而培养层次上,也逐渐下探至硕士,甚至本科。最近一两年,美国著名大学理工科专业几乎不再录取来自中国的本科生。

  去年6月的一次智库会议上,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公开声称:欢迎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但只能学习文科,不能学习理工科。当有人质疑限制中国留学生,会导致美国缺乏足够多的理工科人才,对美国科技进步形成制约时,坎贝尔直白地回应:多招印度学生代替。

  坎贝尔把过去这些年美国只做不说的事情,赤裸裸摆到了桌面上。去年11月美国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印度赴美留学生人数再次大幅增长23.3%,全面超过中国,达到了33万人,占全球赴美留学生的29.4%,位居第一,比中国高出近5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09/2010学年中国首次成为美国第一生源国后,第一次被印度超越。此前,受美国的围堵打压,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已经连续下降4年。

  密西根大学的声明表明,除了直接封杀赴美留学后,美国对中外合作办学这种间接模式也开始“斩尽杀绝”,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合作上。

  截至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657个,数量不少,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机构和项目1501个,但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合作项目并不多,尤其是和美国顶尖高校合作的理工科项目相对较少。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怎么办?

  毫无疑问,首先是自强!这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提高和加强自主培养人才质量和能力的问题。

  同时,我们要在教育交流上加强开放力度,更开放!一是寻找新的方向,第二,尽可能放开高层次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限制。

  中美博弈,人家不让我们去了,我们也管不了,对于仅存的各种交流项目,尤其是和高水平大学合作的项目,我们就不要再自我设限了,尽快放开各种限制,比如对相关教师出国交流苛刻的时间与国别限制,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校友的优势,以及各种学会协会等民间交流的优势,为中美之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保留必要的火种!

  同时,我们也需要及时利用特朗普政府上台的机会,在西方分裂的阵营中争取一切的可能与机会,以更广泛的教育开放合作破解这种围堵。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