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8学术年会教育信息化分论坛16日在京召开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11月16日讯 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影响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如何将传统教育模式、人才选聘评价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趋势相结合,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作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6日下午举行了由人才发展专委会、未来教育专委会、教育信息化专委会联合召开的教育信息化分论坛,着重就信息化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评价、深度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交流。
此次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召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信息化专委会、未来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程建钢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方海光,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办主任沈富可,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德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未来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韩锡斌,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吴报华,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副主任、未来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吴砥分别做了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方海光的主题报告主要聚焦于教育大数据和智慧学习环境两个方面。他认为教育大数据是教育教学中的全过程和全样本的数据,不要纠结教育数据够不够大,只要能够进行知识共享共建的都是好的教育大数据,其深度广度都在逐步加强。同时由于人工智能使得教育场景逐渐具体化,他分享了目前几种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工具所产生的智慧课堂模式,认为新的趋势是移动智能终端+教育大数据,处处皆课堂的新型智慧课堂模式,个性化学习和学校科学治理是未来课堂和学校深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办主任沈富可则针对教育信息化2.0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在教育方面所带来的信息化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育毕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使用新工具拥有美好愿景的同时,更需要面对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探索如何在高校“落地”,他以上海在校园信息化方面的实践为例,认为核心是加强学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IT思维和技术工具带来的价值,搭建信息化基础底座,支撑多主体建设机制,通过可持续的信息化系统将你的学校转变为敏捷,可伸缩和随需应变的教育场所,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德斌则抛出了信息化2.0时代,大数据如何助力高校进行精准服务与管理的话题,他认为,只要数据量足够,分析能力足够强大,从理论上说,任何个人和群体的真实行为和内心世界都是可以通过数据予以复原和体现的,即精准数据复现真实场景、折射背后的原因。基于此,碎片化的数据汇聚、加工、整合,就可以成为教育决策、精准管理与服务的依据,因此信息化2.0时代的方向就应该是通过易用、可感知的应用系统,业务互联数据互通的服务网格,智慧的管理与决策体系促进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的融合与变革,支撑新兴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服务于学校的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高校教育的现代化。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未来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韩锡斌通过混合教学及其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通过调查问卷等研究方式发现,虽然高校教师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热情较高,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面授方式开展教学互动,借助网络开展教学互动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认为,混合教学的提升需要高校回归教学常态,全面研究评估、改进,注重体验式、交互式,强化做中学,学为用,全方位构建和创造混合教学的工作环境,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智能教学,将提供混合式、定制化的内容和情境。这些将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吴报华就信息技术在人才引进、评价方面的具体实践运用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随着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双一流”的确定,人才的需求持续放量,人才争夺日趋激烈,那么,引才如何脱颖而出?那就是要重视信息技术在引才中的运用,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筛选和比对,精准引才。近年来,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积极拓展海外学联、学者组织及海外高校资源,积极建设了海外人才联络站100个,盘活海外渠道资源,打造了海外引才新格局。而在人才评价方面,很好的贯彻了中央关于落实分类评价、小同行评议的精神,通过信息技术,首先建立了覆盖各个学科、领域的评审专家库,将专家数据字段化;同时将被评人的信息数据化、字段化,与专家数据进行学科与研究方向匹配、对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关系进行回避,此举有效保证了客观、高效和真正的小同行评价。截至2018年5月,学术桥学术评审已完服务全国50多所高校,评价服务广泛应用于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场景。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向与会者分享了互联网时代学习方面的思路和想法,他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2.0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其一,以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与学方式变革进程缓慢;其二,核心素养引领的课程改革深化进程持续拉升实践挑战;其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实践支撑能力不足;其四,面向信息化2.0发展的信息化体系重构进程认识不足。想要破局,就要建构面向信息化2.0发展的信息化体系,通过开放与包容地尝试创新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建构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体系的融合应用生态。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副主任、未来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吴砥以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优秀高校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详述了他们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探索和实践。他认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是,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在支撑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方面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重构,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认为,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其表现在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丰硕成果让他更加坚信,未来教育必将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王世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