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科研产出的国际影响也不断提高。从近期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中国目前的学术水平、论文数量显然已经提高不少,尤其是“模仿和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方面,进步很大。我们正在从世界科研跑道上的“观众”逐步成为“跟跑的运动员”,个别科学家也许已经认为自己是“领跑者”,我们会不会在众多科研领域成为“领跑者”呢?在国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的情况下,关键要看我们的科研群体能否克服心理自卑、避免盲目自大、崇尚学术自尊,建立学术文化自信其中之一就是要用中文发表论文,是科研人员的责任,也是义务。中国人不以用中文为荣,何谈民族复兴?
中国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是责任也是义务
能不能在国际上成为科技的“领跑者”,在国际国内环境没有重大改变,我们科研经费投入继续增加的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导向,在做好科研分类评价,推行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的同时,要鼓励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目前普遍采用的“唯SCI论文数量”评价体系,由于其操作简单,无须动脑筋,最方便行政管理中的所谓公平。这种“显性公平”评价体系也最适合大政府的统一管理模式,便于比较不同人、不同院系、不同学校、不同省市的“进步”,但确实影响了科技成果评价的现实公平。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由美国人于1963年创刊,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早起书本式SCI分为双月刊、年度累积本和多年累积本三种形式,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形式提供服务。SCI只是作为图书馆所编的索引目录,是便于学者查找资料的工具书。按照SCI的收录统计方法,凡在SCI系统期刊上出现标题的文章,无论是研究论文,综述还是简讯,甚至更正错误,都算作一篇。可以看出,SCI并不是“高水平”的同义词,同样被是SCI收录的专业期刊,由于学科不同其影响因子差别很大。
从发展的眼光看,由于互联网检索功能的进一步增强,SCI原有的功能会进一步萎缩。但其评价功能在中国已经很强,目前,由于相关部门普遍采用简单化的管理方式,有人戏称SCI就是学术界的GDP。这种评价体系就是一套教条的SCI崇拜的量化体系,它已经严重扭曲了中国科技的健康发展。即便是由专家组成的各种评审组,也是根据申报材料,数数SCI论文数目,引用数量,就可以得出评审结论,几乎不去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如何。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模式已经被这套量化绑架,直接导致了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发生,也导致一些国内学者很少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或不发论文的现象。中央三令五申要“破四唯”,其核心是要破除科技评价中的为SCI论文现象。
由于SCI的导向,多数科研人员不得不把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不仅要支付国外出版商大量的版面费,更重要的是当多数研究人员不仅不发表中文论文,也不阅读中文论文成风时,势必影响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国人的科学素养。由于国际出版集团的霸王条款规定,论文版权归他们所有,SCI崇拜也导致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有香港学者把此现象形容为“大陆学者做出了一顿丰盛大餐,首先奉送给西方学者享用”。
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应该规定,凡国家财政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所研发出来的成果,如果需要发表论文,应规定用本国官方语言来先发表,方便资助者检查验收其工作成效,方便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促进国家科技发展,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也体现出学者对国家的尊重和忠诚。靠国家科研经费资助研究出来的成果,用中文发表论文是科研人员的义务,也是责任。当然,考虑到一些科研人员可能要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国家应鼓励其论文在中文期刊发表后,再用外文在国外期刊发表,同样内容的中外文论文只要计算一次科研成果,不能算作学术不端。
未来的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会进一步加大,现在的合作以请对方的教授来中国做访问学者、互访的合作为主,随着我国学术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需进一步提高合作的形式,比如转变为科研课题的合作,有竞争有合作,中文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学术交流的主体语言是随着世界强国的变化而变化的,中世纪后的意大利文化昌盛,学术论文的主体语言是拉丁语;英国美国强大后,学术交流的语言才逐渐变成了英语。牛顿的论文是用拉丁语写的,爱因斯坦的论文是用德文写的,都没影响其对科学的贡献。中国学者要逐步养成为用中文写论文而自豪,我们要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领跑者”并不无可能,关键是别浮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