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7日发布消息称,近期,该所与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组装了首个绿孔雀基因组,并综合使用多种分析方法揭示史前以来的人类干扰是绿孔雀走向濒危的主要驱动因素。
绿孔雀素有“百鸟之王”的美誉,其体态优美、羽色华丽,是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常客,也是缅甸等国古代王权的象征,对于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绿孔雀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全球性濒危”等级。其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至爪哇的广大区域,后来经历了剧烈的种群收缩,目前仅片段化分布于云南及东南亚的局部区域。
为探明绿孔雀种群衰退过程中的主要致危因素,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组装了首个绿孔雀基因组,开展了种群基因组重测序,并综合使用多种分析方法揭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6000年前)以来的绿孔雀种群急剧衰退过程。
研究表明,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绿孔雀种群缩减幅度达200倍。
此外, 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历史气候变化对于绿孔雀的分布变迁没有显著影响,而人类活动强度则与其有效种群数量以及当前的存活状态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这些发现表明,自史前以来的人类干扰是绿孔雀走向濒危的主要驱动因素。
研究同时揭示,绿孔雀的现存种群存在严重的近交现象,迫切需要加强栖地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以维持其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进化潜力。
科研人员表示,当前生物多样性正以空前的速度流失,如何更有效的开展生物保护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本研究以绿孔雀为研究案例,提供了一种综合利用多种信息(种群基因组学、历史标本信息、生态位模型和历史人类活动数据等)以探讨物种致危因素的分析框架。该方法在其它物种中的扩展应用,有望为保护生物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旗舰刊物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