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立足州情实际,结合新时代人才工作要求,坚持党管人才,为人才发展“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创环境、优服务、办实事”,积极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凝聚起人才力量,取得了丰硕成果。
强领导、建机制、构建人才工作体
黔西南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工作作为重大战略纳入全州中心工作,健全完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体系。
初步构建“1123”的人才政策体系,先后印发实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党委联系服务专家、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高层次人才津贴实施办法、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等人才政策,不断提高引才待遇,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形成有一定区位比较优势的人才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人才工作合力。
强引聘,搭载体、不断提升人才总量
黔西南州始终将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贯彻到人才工作各个环节,优化引才聘才服务,定期编制发布人才岗位和项目需求,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引才程序,拓宽引才渠道,依托贵州人才博览会、赴省外知名高校专项引才活动等载体,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丰富引才方式,广泛聚集各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以来,全州人才总数从“十二五”末的25.9万人增至40万人,全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1547人,柔性引进6000余名国内外顶尖人才到州开展项目合作和技术服务。
分类别,重培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国家、省级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州管专家、筑梦青年人才等培养计划,构建梯次递进、相互衔接、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
十三五以来,先后培训各类人才43.3万人次;组建4个“科技先遣队”在全州范围内流动开展服务,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科技先遣队等1089人次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深入推进农业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累计选派4763名专家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实现对有贫困人口行政村技术服务全覆盖。
建平台,聚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黔西南州立足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园职责功能,重点推进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人才基地、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和聚才育才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目前与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校地合作桥梁。
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获批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7个,培育州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州级众创空间12家,省级星创天地6家,获批省级人才基地5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专利授权1197 件。
问需求,激活力,营造人才工作氛围
黔西南州把握人才个性化需求,开展“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对内重点企业开展调研,系统掌握企业人才现状、人才需求及就业岗位需求,系统掌握各类企业人才对更新知识体系、拓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社部门惠企惠民知晓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和网络媒体,广泛宣传人才工作特色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社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州日报社开通“农业专家服务脱贫攻坚专栏”,定期宣传人才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
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人才工作宣传在国家、省、州媒体刊发报道1000余篇次,受省级以上表彰40余人次,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认识深入人心,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人才成长及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
抓服务,强支撑,全力支持创新创业
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从人力、政策、技术支持入手,全力服务企业创新和人才创业,累计开展人才认定、子女入学、津补贴发放2.3万人次,累计发放高层次人才一次性购房和生活补贴2814万元,兑现高层次人才津贴1.026亿元,开展人才座谈会103场次,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1183人次,发放慰问金94.64万元。
2018年12月启动“贵州省黔西南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项目以来,产业园引入30余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共开展培训业务39600人次,发布空岗信息252493个,推荐就业51066人次,创收31446.4万元;协助举办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招聘会149场,组织企业1960家,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707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000余人。
从2019年8月9日开始,定期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26期,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970余人。2020年7月“人才之家”正式启动,完善“一站式”服务中心职能,形成了“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人才之家”的人才服务保障双驱动模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