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江西吉水县做完乡村调研,又要启程去云南开展有关乡村振兴的评估,南昌大学第三方评估中心的熊茜教授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奔波忙碌。
对接国家需求,2016年以来,南昌大学第三方评估中心通过选拔、培训5000余名青年学生,完成了12个省230余个县约10万贫困户的入户评估任务,探索出的理论和方法在832个贫困县退出评估中得到运用。
今年5月,南昌大学将迎来百岁生日。坚守老区,服务国家。在学校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像第三方评估中心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
“聚焦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学校扎根赣鄱大地,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度,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走出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办学之路。”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喻晓社说。
地方高校的“顶天”学问
和农民打了30多年交道,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洪一江没想到自己会带着稻渔工程团队,荣获2020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以前,水稻种植收益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影响食品安全。如何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同时,获得优质的稻谷和水产品,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应运而生。
团队起步期,大大小小的技术环节多达上百项,每一项都需要因地制宜,几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在不停歇的实践当中,这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师生团队用了6年,足迹遍布江西30多个县(区),团队师生与养殖基地的工人同吃同住,每年有超过180天围着稻田和农民打转,终于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了6类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帮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在洪一江看来,稻田里也有“顶天”的学问,教师不能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农民需要什么”,关起门来搞研究不是团队的初衷。
围绕“多发光,少发热”,江风益院士团队坚持追光三十载,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直至部分领跑。
江风益院士带领的发光新材料技术创新团队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后,近5年来又取得了高光效LED黄光等5项成果(4项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解决了困扰业界50多年的“黄光鸿沟”世界难题,实现了LED装备制造—材料生长—芯片制备—器件应用等全产业链技术的自主可控,形成了LED新技术国际优势和中国长板。
有了这些团队的发展基础,学校召开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强化科研方向特色化、创新团队结构化、创新平台功能化、组织模式协同化、科技合作国际化、学术生态规范化等六大创新体系特色,着力构建研究方向体系、创新队伍体系、创新平台体系、产教融合体系、科技管理体系、支撑保障体系等六大基本体系架构。创新体系的变革,还推动了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创新。
学校还印发了《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指导意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从原有的129个本科专业压缩到96个,一大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专业被淘汰,同时大力推动“卓越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建设,3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特区”里的破“五唯”探索
从教35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涛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和校级荣誉,但受限于论文论著偏少,一直在副教授的职称上“原地踏步”近20年。
在学校2020年职称评审中,刘涛以特别推荐方式晋升教授。
“职称评审破除论文门槛,给了我机会。”刘涛说。
其实早在2015年,学校就试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分类晋升,为教师量身定做了基础教学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型4种类型,让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该举措解决了数学、外语、体育等基础教学型教师的职称晋升难题,但未从根本上解决评价指挥棒负面导向问题。”该校人事处处长熊薇坦言。
2017年、2018年,学校先后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
随即,学校成立学科特区建设办公室,在“新材料技术”和“食品科学技术与健康”两个一流建设学科中开展“学科特区”试点,赋予在建学科高度自主权,推动在建学科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产出标志性成果,提升服务能力和贡献度。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成为学科特区探索的重要方面。
“学科特区职称自主评审,让我们更加坚定做服务产业升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事。”食品学科特区85后研究员陈军,以江西省特色资源南酸枣为研究对象,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近5年实现销售收入13.1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超4.95亿元。在2019年,陈军由副研究员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2020年,学校在学科特区评审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再次拓宽了职称晋升通道,全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审和特别推荐评审,并明确了一般推荐、学科特区推荐、特别推荐3条职称晋升通道,分类分渠道让人才脱颖而出。
书院里的人才培养体系
入学时学的是材料专业,因为一则稀土实验班面向全校招生的信息,李璨成为学校2020级稀土实验班的学生。
“半年多的学习中,稀土研究院院长李永绣教授和其他‘学术大牛’轮流给我们上课。课后还能去导师的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如今,李璨不仅爱上这个专业,还希望未来也可以成为这一领域的顶级人才,为国家作出贡献。
为探索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2015年,南昌大学以名誉校长潘际銮院士之名,成立“际銮书院”,逐渐开办覆盖文、理、工的本硕、国学、人工智能等7个实验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学分制、书院制”的管理模式。
“我们不仅有属于自己的研讨室、智慧教室、图书资料室等自主学习场所,每学年还可以面向全校选择一名导师,并在其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学校所有课程和专业实验室都向我们开放。”李璨拿出学习安排表,上面红红绿绿地排满了各类课程。
书院还加大跨学科基础课的比重,让学生拥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单列科研创新和第二校园学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阔其国际化视野,并通过博雅讲坛、名师讲坛、校内外导师沙龙等平台会聚国内外学术大师、知名人士参与拔尖人才培养。
“学校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成长’,逐步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书院制’人才培养新体系,推动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说。
书院成立以来,先后涌现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选人等优秀学生,超过90%的学生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科院或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3以上学生获得过省级以上竞赛奖励。
2020年,随着旨在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焕奎书院建立,南昌大学初步形成面向江西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并覆盖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引领一批学生成长为各领域的领军人才,这将为实现江西与全国同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