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了放开大类招生、逐步建立本科生院,使得大学教育变为“一盘棋”的时候。至少一些高校,特别是已经试行多年的高校,可以将过去的试点放开在全校推广,从而带动国内高校的本科生院建设,未来将其逐步建设成为一种新的本科教育模式。
■郭英剑
大类招生是我国高考制度与大学教育在改革征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培养创新性、综合型人才,也是高教改革的环节之一。在我看来,从高教发展趋势看,应加大改革力度,放开大类招生,逐步在普通高校中建立本科生院制度。此前,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已经试行多年的本科生院制度,应尽快在全校推开。
不能只有专业教育
如果按照先后顺序来说,在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重要事项中,以下几个关系亟须引起更多重视,并在进一步改革中厘清、理顺——高考招生与大学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师意识与学生选择,以及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
高考招生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现在的高考录取,从学生方说,只要获得高分,不仅能上名校,更主要的是能挑好专业;相应的,大学对于想录取的尖子生,也大都许以可以挑选任何专业的特权。但进入大学后,我们又开始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此后,无论是学院的专业教育,还是社会的各种声音,以及对未来就业的顾虑,都让学生感到上大学就是选择什么专业的问题。而高考招生改革的大方向,原本就是要突出通识教育的目的,这与专业教育为主的既有格局之间势必形成不小的张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当下,虽然各高校都强调通识教育,但不过是多开几门课,让学生多些必修课与选修课而已,无论从体制还是导向上,其实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事实上,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并不适用于职业型或专业型高校。更重要的是,在大学中,通识教育需要全校统筹统管、政策制度配套、课程完备足量、教师意识通透才能真正被贯彻执行,而专业教育是由学院负责完成的。这两者间协调不好,就会互相掣肘。
教师意识与学生选择之间的关系方面:按理说,只有教师具备大学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才能说服、教育学生朝着通识教育方向做出选择。但现实是,教师大都是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其专业教育理念十分强大,而通识教育观念相对淡薄,即使有,但限于政策、制度以及社会的影响力等,对现状也无可奈何。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尚不能满足各项事业对人才培养的紧迫需求,问题就在本科教育。当前,我国已经正式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指出,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将发挥两个作用:一是战略重器,即要成为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国之重器;二是战略引擎,即要成为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的战略引擎。而高等教育要想发挥好这两个作用,必须有非常强大的本科生群体做基础,若他们都只是专注于某个细小专业的人士,未来很难担当国家重任,也难以满足社会之需要。
建立本科生院制度是出路
当下大类招生制度已经走过了初步阶段,应该说是成功的,现在需要进一步改革,才能助其行稳致远。在我看来,现在已经到了放开大类招生、逐步建立本科生院,使得大学教育变为“一盘棋”的时候。至少一些高校,特别是已经试行该制度多年的高校,可以将过去的试点放开在全校推广,从而带动国内高校的本科生院建设,未来将其逐步建设成为一种新的本科教育模式。
所谓本科生院,就是招收本科生、进行本科教育、负责授予本科学历的学院。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本科生院是大学的核心所在。本科生院注重的是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充满活力的团队精神、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公民意识。从国家要求、社会需求以及当前大类招生的未来发展看,本科生院制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必要环节。
从目前看,在普通高等院校建立本科生院的益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从中国未来发展看,大学招生规模会逐渐缩小,各大学的优势与特长也会逐渐稳定乃至固化。因此,大类招生后,应由本科生院招生,让学生去“上大学”,而不是如现在这样,学生进入某专业学院上某个专业。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所有本科生都是来“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这一点符合国家与社会对当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其次,追求公平公正。当前,不少高校在专业分流时,还在考虑学生的高考成绩。事实上,凡是进入高校的本科生,未来的一切都应重新开始。要想进入心仪的强势专业,就要认真按照学校对于通识教育的要求去做,按照相关院系对于专业设定的标准努力达标,如此才能得偿所愿。最好的专业名额都有限,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可以进入,但这里的“PK”是从进入高校后才开始的,而不应在通过大类招生时就已经确定。
再次,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而不在“专”。凡是被高校录取的学生,都是本科生院的学生,学籍也在此。他们在此接受通识教育,可以与教师有更多接触与交流。这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更鼓励学生以开放心态看待和选取专业。如果这样做,就不存在所谓专业分流问题了,而是专业选择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还可以自行设计个性化专业并以此毕业。
最后,淡化专业教育。对于二级专业学院来说,从此没有了大一甚至是大二的新生。本科生在进入大二乃至大三时,才会选择进入某专业。
所谓“进入”某专业,也不过是学生到该专业所在学院学习相关课程而已。未来,只要按照专业要求拿到足够数量的学分,达到了学位授予的要求,到大四毕业时就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本科学位。当然,如果愿意选修第二学位或辅修学位,只要到相应专业学院学习课程、达到相应要求,就可以获得第二或辅修学位。由此,就不存在“转专业”之名,而只有“选专业”之说。
难点也是改革着力点
当然,建立本科生院制度的难度不小,但这些难点恰是进一步改革的着力点。
一是难在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教育,大多设有研究生院,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统一管理,而本科生教育却并无类似的统筹机构。现有体制中,教务处负责教学以及课程,专业与日常管理全靠学院。这反而导致本科生教育未受足够重视,更缺乏协调机制。近年来,教育部倡导“以本为本”等理念,都是要加强对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从现在看,如果能逐步建立本科生院,将从建制上大幅度提升本科教育地位。
二是难在二级学院的管理体制。本科生院的建立,是要真正施行大学层面的管理,减弱现有二级学院对本科生的专业化管理才可以实现的。推行本科生院的难点在于二级学院如何转变职能与管理制度。当前,二级学院全权管理所有进入本专业的在籍学生,但如果有了本科生院,其管理就要打破专业疆界,破除专业的“画地为牢”。其实,若是没有了需要管理的在籍本科生,只有前来学习课程的本科生,二级学院倒是可以更好地从事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是难在对通识教育的理解。通识教育是一所大学的核心所在,但还未深入人心。大家还是专注于专业教育,更希望把本科生培养成相关领域的人才,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更是如此。但从长远看,这种人才培养并不能满足国家与社会之需。应该说,现在倡导通识教育的高校都预见到了问题所在。通识教育事关大学教育的本质和使命,事关人才培养的愿景。
众所周知,哈佛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是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专业,该专业也被视为典型的实用性与应用性专业。但哈佛经济学系在本科生手册中的一句话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们是这样来定义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教育的——
“哈佛的经济学学士学位不是专业学位,而是文科学位。这个专业并不是要把你培养成为一名专业的经济学家或经理人,恰恰相反,无论你未来选择何种职业道路,它都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位更好的分析者、决策者、观察者和公民。”
这就是对通识教育也即大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所有高教人士深思。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