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多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
4月1日,2021和2022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学校13项成果获得表彰,其中,一等奖6项(牵头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张进成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移动通信用新型氮化物异质结构及电子器件”项目获2021年度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围绕下一代移动通信基站的核心电子元器件-GaN射频器件开展核心攻关,率先全面突破了Si基GaN射频技术的核心瓶颈问题,实现了高质量外延材料、高性能微波毫米波器件及MMIC芯片,在国内移动通信龙头企业实现了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为我国自主可控的高性价比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提升了我国移动通信产品的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取得了重大经济及社会效益。
石光明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时空谱编码耦合与深度网络解耦超限成像技术”项目获2021年度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针对如何将压缩感知这个颠覆性理论真正应用于实际航空遥感快速成像的问题,发明了关联编码耦合感知超限成像技术、在线先验学习、快速优化图像重建等技术,突破了压缩感知理论在航天遥感应用中的瓶颈限制,让理想的理论变为现实,保证了在缺少一流探测器或物理实现受限条件下也能获得一流成像质量,成功上天应用,并在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开始推广。
李亚超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不确定杂波瞬变姿态目标成像理论与方法”项目获2021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面向远程目标探测与成像国家重大需求,针对不确定杂波瞬变姿态目标雷达成像严重散焦的基础理论问题,揭示了回波信号高阶调制机理,提出了非模型化杂波抑制、高分辨时间-调频率分布、非完备信息下参数估计、异性散射点解耦滤波等基础理论,形成了系统性的不确定杂波瞬变姿态目标成像理论体系和信号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黄进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共形承载天馈系统机电综合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2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面向新一代移动平台对共形承载天馈系统的迫切需求,针对多场-场路耦合效应突出、服役性能难以准确预估、精准设计难以实现的瓶颈问题,突破了融合先验知识的多场-场路耦合建模、功能特性不确定性传播机理分析、控形控性机电集成设计和集成反演测试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集电磁-结构-传热于一体的共形承载天馈系统机电综合设计平台,成功应用于无人机、直升机等国家重点工程和系列微波仪器等重点型号产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周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时变非平稳SAR干扰抑制理论与方法”项目获2022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针对干扰的动态、多样、高维等特征使其呈现出时变、非平稳特性而造成干扰表征机理不明、目标回波低损重构困难等挑战,围绕“时变非平稳干扰表征与检测”、“干扰与目标回波解耦”两大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时变非平稳SAR干扰参数化张量表征新机理、窄带干扰鉴别域精确抑制新理论和宽带干扰高维空间解耦新方法三大科学发现,使得干扰表征机理明,目标回波重构精,宽带干扰解耦准。
据悉,中国电子学会从2003年开始设立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在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实现产业化方面取得卓著成绩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2021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奖项目36项;二等奖授奖项目66项;三等奖授奖项目46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2项。2022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授奖项目36项;二等奖授奖项目57项;三等奖授奖项目63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1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