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巡礼——软件工程
01专业名片
02专业介绍
西安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试点,陕西省新工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始终奉行“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家区域经济”的专业定位,自2016年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软件工程专业逐步在教学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贯彻OBE教学理念。依托煤炭行业,在智能软件工程、智慧矿山、数据挖掘等方面特色优势明显,成果显著。
本专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目标引领、成果导向、创新驱动、特色发展为原则,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培养既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基本理论与应用知识,又具备软件设计能力、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敢于跨界融合的“能力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毕业生可在科技、教育和企事业部门从事相关软件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主要课程:计算机系统基础、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建模与UML、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移动程序开发等。
03历史沿革
2004年面向全国招生
2006年取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招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
2009年取得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取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予权
2018年专业评估四星级专业
2019年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04师资队伍
软件工程专业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专业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并重、了解软件产业需求、工程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软件工程系获“师德先进集体”称号。一名教授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奖”,“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誉,两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新秀”称号。
在学术方面,主攻智能软件工程、煤炭行业信息化,开展矿区监测监控、危险源预警、水文监测等研究,获得多项省级科学技术奖。
在教育教学方面,获批“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和“算法与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等多个省级教学团队,并着力建设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于振华
于振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矿山智能感知与安全计算创新团队”带头人,矿山工业互联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第四届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近年来从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安全、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应用、煤炭工业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三五”预研项目、2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以及10余项航空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基础研究计划、军内科研等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和译著2部;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秦昳
秦昳,女,博士,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骨干教师,系主任。致力于现代教育技术及软件工程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荣获“西安科技大学教学新秀”“ACM-ICPC程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西安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以“坚持深耕教学与教育改革创新”为宗旨,以“构建大课堂,推动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为理念,主持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省级校级教改项目8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教材(专著)2部,教改论文10余篇,连续多次获得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大赛,获得百余项省级以上奖励。
05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入“新工科”教育模式。专业服务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互联网应用与软件服务”、“智能软件与人工智能”两个专业方向。以学科引领专业,科研反哺教学,提升专业的社会认同度和专业综合实力。
(2)基于OBE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倡导立德树人,培养卓越人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拓宽专业口径,既强化理论基础学习,又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环节为支撑、大学生科技训练为依托、竞赛活动为引导、第二课堂为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获奖200余人次
人才培养质量
软件工程专业建立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相关数据显示毕业生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高于87%,培养目标达成度较高。
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达到98.42%,对本专业教学的满意度为95.03%,对本专业任课教师的满意度为98.08%。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道德素养、敬业精神、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文化素养都较为满意,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的三大优势是“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力”。
【调查数据来源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与监测系统和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
人才培养架构
◆基于CDIO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阶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