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化消费主义、青年、价值观、精神文明
一、成因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消费主义悄然渗透并流行在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空间,作为一种传播性广、渗透性强、危害性大的资本主义思潮,从表面来看,它所追逐的似乎只是商业价值,但其更加隐蔽的目的和危害则是对“以文化人”的积极功能的逐渐瓦解,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安全产生着不可小觑的损害。针对这一错误思潮,我们必须探索其成因、揭露其本质,并有效治理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资本不断向文化消费领域扩张逐利性增强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只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不可避免的彰显出资本的逐利本性。马克思认为,绝不能把资本看作是一种静止物,它不仅贯穿生产领域而且还存在于流通领域,以不同的职能形式发生着循环往复的运动,“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要阵地,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资本不断向网络文化消费领域扩张,市场成为衡量文化产品品质的最高标准。一系列低俗文化搭上了互联网的便车,凭借着其抓人眼球、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便捷的特点快速地取悦大众,“润物细无声”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得文化消费主义在我国迅速滋长。
(二)现实社会压力促使消费主义转战虚拟空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抵制一切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中共中央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整治奢靡之风的党规,全面发起了对消费主义的理论批判和行为纠治。我国学界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学术场域对消费主义进行系统的学理批判。主流媒体也利用舆论高地共同声讨消费主义的肆虐。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消费主义不得不寻找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的栖身之所。共享的、开放的、隐蔽的网络空间便成为消费主义栖身繁衍的最佳场所。
(三)社会消费心理变化使得消费主义有机可乘
“当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精神消费等休闲活动就会变成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精神消费的确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提升幸福感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单纯进行精神消费就能够获得无穷无尽的幸福感。逐利的生产者将精神产品视为人的欲望载体,通过赋予其特定“意义”,将精神消费与追求幸福画上了等号,使人们迷失在对欲望的漩涡之中。说到底,消费主义将精神消费与追求理想幸福之间的真实关系掩盖,用物来主导人的消费。
二、文化消费主义主要侵蚀对象及其表征
(一)在数字媒体时代,受文化消费主义影响最大的群体是青年群体
首先,从年龄结构上来看,90后和0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军。“根据《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 90/00 后人口规模达3.4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已成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其次,90后、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消费已经成为其主要消费方式,网络文化消费通过一系列数字化的传播手段进行商品直播展示,更直观、更具生动性和互动性,满足了青年人所追求的视觉冲击,带给其更强的愉悦感,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购买决策,青年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看似隐蔽实则铺天盖地的文化消费主义影响。最后,算法大数据不间断地向青年消费群体推送个性化的文化消费内容,干扰了其理性思考,不断被激起购买欲望,最终陷入文化消费主义陷阱。“在马尔库塞看来,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和消费便是当前最盛行的虚假需求”。通过算法的推送、广告的传播,强加给消费者无止境的消费欲望,并且在消费过程中完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欺骗。
(二)青年群体被文化消费主义侵蚀的表征
青年群体陷入文化消费主义的陷阱后,会出现种种非理性消费行为。首先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无止境占有”的挥霍性消费,永不满足现有的,不断以高涨的购物欲追逐下一波“时尚”,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走向消极。其次,可能会出现炫耀性消费,消费主义利用符号将文化商品包装,标榜品味和阶层,使人们不再关注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去盲目追随,产生出“只有购买到这种产品就可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社会认可”的炫耀性心理。最后,可能会出现透支性消费,资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青年群体陷入文化消费主义陷阱,在疯狂购物中丧失消费理性,当其消费能力无法满足购买需求时,便会产生“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消费心理,借助各类金融产品满足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形成“负债”、“拜金”、“啃老”的不良社会风气,甚至会滋生违法犯罪行为,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三、打破文化消费主义禁锢,培养青年正确价值观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黄金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文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表面上看来只是消费文化产品,但究其本质则是打着文化的幌子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说过:“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资本试图占据并控制青年群体理性思考的时间、抹杀其批判分析的能力,对其进行价值观输出,从而影响青年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想使青年清醒的认识到消费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一)回归现实,批判审视文化价值符号
青年必须回归现实生活,了解并坚持自身的现实性需要,才能有效摆脱文化消费主义带来的挥霍性、炫耀性和透支性消费的困扰,抵制各种庸俗消费思想的侵蚀。回归工具理性,警惕文化消费主义借助数字传播的符号化商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的思维,摆脱低级趣味、不攀比、不猎奇,注重内核修养,警惕拜物教思想的侵蚀,合理制定自身文化产品消费计划,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
(二)“说服”青年,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一代思想的核心支柱,要摆脱文化消费主义的束缚,必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说服”青年。构筑青年健康积极的价值观,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从学校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数字化手段深入剖析文化消费主义陷阱,让青年大学生重塑文化审美、认清文化消费主义陷阱、辨别主流文化和庸俗文化,引导青年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三)加强治理,挤压消费主义生存空间
除了培养青年理性的文化消费观和健康的价值观,还必须加强网络平台治理,最大限度地挤压文化消费主义的生存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为此,我们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整治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平台,严厉打击不良文化散播行为。加强网络平台道德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互联网平台,给予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更多的“流量”,让中华优秀文化深入人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郑玉豪,朱小玲.文化消费主义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阻碍及其应对[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01):5-11.DOI:10.19833/j.cnki.jyu.2023.01.004.
[3] 余翠娟.数字时代文化消费主义视域下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理性审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08):27-31.
[4] 闫方洁.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社会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88.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6] [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 —— 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徐昌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8] 秦在东,盛洁.当代中国文化消费主义的深度透析与纠治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No.341(11):98-103.
[9] 陆书剑,程倩.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青年精神生活透视[J].思想教育研究,2022,No.341(11):110-116.
[10] 郑玉豪,朱小玲.文化消费主义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阻碍及其应对[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01):5-11.DOI:10.19833/j.cnki.jyu.2023.01.004.
(作者:皮鑫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