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023年10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对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也为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书育人工作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面对当前国际竞争全面覆盖、日趋加剧,西方思想文化强势冲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的形势,高校如何将“立德树人”根本宗旨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实现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统一,如何破解专业教育中体现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等,都是对今天高校提出的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全面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是胸怀“国之大者”的一流教师队伍,这就意味着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站位、教育站位,如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如何做到打铁自身硬,如何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一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和现实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67年奋斗形成的“西迁精神”,是全校师生员工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在考察调研西安交通大学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高屋建瓴、思想深邃的论述一方面是对当年从繁华的大上海迁到贫瘠的大西北创业创新的老一辈教育家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激励今天的教师们要向老一辈教育家学习,特别是青年教师们要向当年的“大先生”们一样,牢记党的嘱托,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坚持做到以一流培养一流,以卓越引领卓越,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因此,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首要任务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实践中全面推进走深走实走高。
一、准确把握全面加强教师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实质,增强教师做好培养时代新人的政治站位和使命感责任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强调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爱国主义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爱国主义能够为个人赋能、为社会定规、为国家塑魂,因此,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奉行和践履爱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教师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人生意义与祖国发展对接起来,就为做好高校教书育人工作,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也是高校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育人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核心课题。
一要组织教育广大教师学习好、领会好、掌握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精神实质,深化教师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结合传承学校的“西迁精神”,丰富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内涵,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强化教师的使命担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学校定位与自身本职工作相统一,进一步明确“为什么教、为谁教、怎么教”。二要不断增强教师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教育广大教师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为新起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举措,将国情教育、文化教育、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主要内容融合贯穿于教师思政教育始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教育广大教师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实践中,切实将广大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聚焦到时代之需、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人才之需的生动实践上来。
二、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和大学文化建设,教育引导教师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广大教师是育人的“主力军”,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能否有效的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的示范引领作用,直接关系到育人的实效,直接关系立德树人要求的真正落地。
一要教育引导教师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机的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之中,将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多维度、多层次的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教书育人机制。二要全面加强教师立德树人宗旨引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深切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眼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不但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我们要把爱国与奉献紧密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的情操来推动奉献精神;以奉献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操。二者紧密相连,否则爱国主义只是一句空话”。当前的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态势积极向上,理想信念坚定,认同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们关注社会进步,学习能力强,向往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希望有更多的变化、更新的进步;同时也存在价值观呈现多元态势,偏重个人理想追求,心理需求及危机隐匿性增强,价值观依赖网络千奇百怪的“信息蚕房”,辩证剖析能力亟待加强等不足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一体化理念组织教学,焕发学生的思想升华、内生动力、创新自信和成长特质,使得广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为什么学、为谁学、怎么学”,增强情感认同,实现同频共振,发挥好学科、专业、课程、资源、平台等的育人功能;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使师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国家象征和标志、宪法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及其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着力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氛围,挖掘大学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不断激发师生员工对于党和国家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做到自信自立,同时,涵养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心态,培养理性认知、理性表达和理性行为,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氛围。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数字化建设,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凝聚爱国主义教育之“力”,营造爱国主义教育之“势”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系统工程,有一个循序渐进、深入持久、反复强化的实践过程。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系统化、精准化、数字化的推进多维度、多层次、全方面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科学把握好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和方向。
一要以学习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契机,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系统贯通式的专题培训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掌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同时,查摆教育教学中尚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新优势。二要有组织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专项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彰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新时代人才培养中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命题开展研究,进一步将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目标化、规范化,既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理内涵,又丰富学校育人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广泛宣传推广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迈向新高度。三要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有效借助媒体融合发展之势,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内容建设,积极营造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积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在沉浸式、参与式、全景式等方面做文章,有效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有力推动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面对我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中大力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中要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建设,突出实践养成、融入习惯、注重实效,使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教师心中牢牢扎根,并将爱国主义热情和自觉转化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者:王小力、马晓彬、许佳辉、段恒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