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委员在全国两会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2022-03-12 11:05:00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在催人奋进的春天里,2022年全国两会完成各项议程,圆满落下帷幕。近5000名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委员发挥职责,充分调研,认真撰写提案,将山工艺人的声音带到大会上。

在两会召开期间,潘鲁生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新华社、中国网、大众日报等20余家中央级省级主流媒体,就传统文化“出圈”、高质量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乡村文化与道德建设、促进优秀民间文艺作品的教育普及、山东手造助力乡村振兴、传统文化数字化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引发全社会广泛反响与热烈讨论。其中,潘鲁生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提出话题“年轻人为何钟爱国风”,对传统文化创新进行重新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引发年轻人情感共鸣,在微博当日热搜榜迅速攀升至36位,阅读量达2400万次,视频点击量130万次,讨论量1千余次。

学校在官网、官微、校报等媒体开辟专栏,专题报道全校师生学习两会精神的热潮,推动两会精神入心入脑。

 

中国设计成为新增长点

潘鲁生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2021年,中国设计作为产业的驱动力量、文化的生动表征,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在建党百年之际,一系列设计作品对党的历史、思想和精神作出诠释。比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等,从空间构造到广场雕塑、序厅壁画以及展陈设计,全面表现党的奋斗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纪念性、精神性内涵融为一体的景观式呈现。七一勋章的设计融入了党的历史、党的精神,也融入了传统工艺,是党的奋斗征程、丰功伟绩和理想追求的象征化表达。

2021年还产生了一系列彰显国家形象的标志性设计,于意象化的设计语言中体现国家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例如,北京冬奥会场馆、吉祥物等的设计不仅体现体育精神,还融入了传统工艺、传统纹饰、汉字等中华文化元素,是文化的设计表达与传播。又如,中国国家公园的标识设计,主体为”“”“的汉字意象,并选用书法造型,表现祖国山河壮阔、人民团结、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动图景,表达国家公园坚持全民公益性的建设理念,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展示古往今来的文明智慧和时代发展的价值追求。

2021年,国货生产和消费持续引领潮流。在很多设计中,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典型符号、纹样图案等与当下的物品功能、视觉形象、空间构造相互融合,使传统文化的设计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乡村手工艺经过设计创意,与乡村电商、文化旅游结合,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文创、国货国潮及电子商务的综合助力下,成为新的文化IP,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年轻人为何钟爱国风

传统文化“出圈”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潘鲁生接受人民日报、央视网、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不少9000后认为汉服比奢侈品更有味道,是国风文创的主要消费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度日益提高。比如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视效团队,最大的80后,最小的00后,他们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合国际语境,充满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但是我们很多年是视而不见的。传统文化出圈,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我们过去消费的是别人的东西,现在消费的是我们自己的产品。过去把奢侈品定位为很高的理想和消费的一个目标,但是现在的国风国潮国货,成为消费的一种时尚。潘鲁生表示,特别是很多知识阶层,特别是年轻人开始喜欢传统文化。这样的一种出圈,它是一种自觉,也是可贵的。

进入21世纪,文化走出去一定是要有时代的特征,把新时代的精气神讲给全球听。我们一定是要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把我们在新时代继承传播好的这些东西,到国际舞台上去对话、亮相和交流。我想我们现在要强调的文化的走出去是要强调它的时代性。特别是我们现在很多图书,在(国际)话语体系当中,我们一定要强调我们民族的一种精气神,通过我们的小说、报告文学、或者影视作品,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包括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我看国际很多的版权组织已经买走了,它是人类共有的一种东西。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视角去传承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把我们现在的文化变成文化产品和我们精神的象征去和国际去交流,不是硬推广,我感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自信的根脉来自生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创新创造活力

潘鲁生接受新华社、光明日报采访表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录。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老百姓对周边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文化方式的一种基本认同。我们要寻找文化自信的根脉,发展它的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和鼓舞全社会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力量,保持对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产生了春风化雨般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典籍式、文物式的存在,也不只是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存在,更是生活中的习俗、观念、物用、审美,甚至是时尚共鸣中的热点爆点。正因为全社会有普遍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才可以产生这样的文化共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遗产、精神记忆和文化心理结构,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将其传承好、发展好,可以使我们保有民族有形的文化意象、文化精神、乡愁记忆、造物智慧,发挥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的积极作用。中华文明积淀深厚,历久弥新,守好民族的文化之根,生活之树才能更繁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包含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特别是通过艺术等形式开展交流,跨越语言藩篱,更加直观生动,往往能够激起情感共鸣,形成思想和精神上的某种联系与认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艺术的形式进行阐释和交流,展示一种传统的、生活的存在,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激起共鸣与认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数字化为传统文化打开新时空

潘鲁生接受央视网采访时表示,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理解和表达真善美的习惯和经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表示,数字化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时空,数字化条件下,传统文化在更好地被传承和发展。

潘鲁生表示,数字经济下,消费者也是新产品的“合伙人”,国风国潮的兴盛,曹县汉服的风靡,都蕴含着传统文化数字化升级的“密码”。

首先,数字化的技术也直接服务和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举个例子,我们民间文艺有采风的传统,历史上,《诗经》中的《国风》就来自对民间诗歌的收集整理;近几十年来,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又对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数字化条件下,我们有机会把这一系列数字化的文献成果进一步研究、编纂和出版,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和《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促进民间文学和民间工艺的系统化留存和普及、传播。这也是我们新时代民间文艺的重大工程。

第二,数字生产力的发展,深刻作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举个例子,传统工业时代,生产者要通过大量的“广告轰炸”来促进消费者的认知,带动销售。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实时以数据的形式反馈给生产者,消费者本身就是新产品的“合伙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数字经济形势下,国货国风国潮的兴盛,说明了在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共同发力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崛起,这是在公众普遍需要、广泛共鸣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所以,数字化是科学技术,是信息传播、接受和反馈的路径,是生产和消费的组织方式,承担着技术手段的角色;传统文化是文化艺术,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理解和表达真善美的习惯和经验,具有内容内涵的意义。二者结合,赋予数字化以文化的底蕴,也使传统文化更容易融入当代生活。应该说,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传承和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视效设计,是数字科技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精神、美学精神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一片雪花的浪漫,二十四节气的中国传统时间观,运动员入场时地面投射的中国门、中国窗的空间观,等等,这一些意象、智慧和精神,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完美表达。二是中国符号、中国意象、中国境界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比如,反复出现的中国结,交织联结、相互联通,就是以一种具象的形态诠释了世界的关系。三是中国的文化观、世界观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我们的冬奥开幕式,是中国人民敞开胸怀的一种表达,是一起向未来的一种展望,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胸怀通过新的科技语言,实现了很好地的诠释。由此启示我们,文化的发展就像一条大河,奔涌不息,充满活力。我们的取用传承,要带着一种发展的眼光,要把握最深的精神实质,要勇于以创新的技术语言去表达和呈现,越是这样,越历久弥新,带来共鸣。

我的家乡曹县,是历史文化的名城,也是今天的“网红县”。古老的家乡抓住了时尚的潮流,勇于接受和运用新技术、新传媒、新理念,去开展营销、带动生产,在数字经济中,闯出了一条路。我想,曹县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千千万万城镇乡村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数字经济机遇的经验。其中,有相通之处,也有需要因地制宜分析和把握的内容。以汉服产业为例,曹县的汉服生产销售已达到相当规模,而汉服的兴起主要是年轻一代在网上掀起的热潮,曹县汉服要发展势必借力网络文化和网络经济。如果关起门来搞生产,不与年轻一代的时尚浪潮实施互动,势必错失机遇。

数字经济以真实的、实时的大数据告诉我们消费者需要什么、喜好什么,我们的县域生产,我们全国数千个淘宝村,都在于,在自身资源和市场之间建立了联系。这也是我国数字经济为县域、为乡村带来的活力和驱动力。

 

进一步发展发挥好传统工艺赋能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

潘鲁生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在创意经济、体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消费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和生态化的特点,手艺生产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经验传承文化,不仅能够充分吸纳老人、妇女以及男性青壮年等乡村人口发展生产,而且其乡土特色受到关注,有良好的市场,有助于促进就业、创收致富。以文化作为杠杆和驱动,推动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应对解决与文化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

比如,山东临沂的柳编工艺产业,带动当地杞柳种植、加工、贸易、产品配件以及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行业辐射的规模效益,助力革命老区实现脱贫致富。从《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看,2021年共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带在天猫年成交过亿,传统工艺文化赋能经济及区域发展的优势不断显现。

在潘鲁生看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发展生产、就业致富,产业兴旺、家庭和睦,人们有了乡土的归属感,也减少了外出打工造成的老人、孩子留守问题。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今年“两会”期间,潘鲁生就“推进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加强乡村文化与道德高地建设”等进一步提出建议,希望国家文化、经济乘势而上,进一步发展发挥好传统工艺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民族手艺档案馆”振兴民族地区传统工艺

潘鲁生在中国网、中国艺术报、人民政协报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不仅有优势,还有跃升发展的巨大空间。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切实推进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

一是加强传承,建设“民族手艺档案馆”。固本培元,做好手艺文化本身的历史脉络、知识谱系、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梳理、普及和传播工作。结合“一村一品”“一地一艺”等发展基础,设立地方或特色品类的“民族手艺档案馆”,以之为基地开展民族手艺文化的传承、传习和传播,时刻守护文化的根脉。

二是推动创新,发布“民族手艺IP榜”。运用“文化IP”产业链的成熟机制,保护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以相关收益补给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经济、民生发展,放大文化创富效能。

三是加强传播,举办“民族手艺短视频网络大赛”。把握新消费特点,适应新媒体环境,面向新需求人群,并切实保障民族手艺文化的传播质量,以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新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助力民族手艺创出一片新天地。

四是深耕产业,实施“民族手艺+产业联动计划”。包括“民族手艺+文创”“民族手艺+制造”的产品开发,“民族手艺+农产品”“民族手艺+农副产品”的产品包装和文化营销,“民族手艺+旅游”的体验游和纪念品销售等等。充分发挥手艺生产的分散性特点,星罗棋布、遍地生根地融入相关产业,发挥相互促进带动作用,增强发展活力。

如今,包含民族地区手艺等在内的民间传统工艺产品不断惊艳着国人,让国潮热持续升温。对此,潘鲁生委员表示,传统文化频频出圈,证明老百姓开始认知到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是有关系的,这就是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而对民间文学、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能改善老百姓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更可以守住民间文艺根脉,为文化自信打下坚实根基。

 

加强乡村文化与道德建设

潘鲁生接受新华网、中国艺术报采访时表示,“要切实引导农民增强法治意识,完善乡村法治体系,发挥法律的道德规制作用。”潘鲁生认为,“以往乡村各类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教育偏少,建议切实结合乡村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比如老人赡养、婚姻关系、市场经营等开设‘乡村法制课堂’,普法、讲法,引导农民学法、用法,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引领乡村社会崇德向善,遵纪守法。立足法律规范,筑牢乡村文化中的公平正义和道德良知。”

潘鲁生建议,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艺宣传”,运用特色文艺样式加强价值观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运用地方戏曲、小品说唱等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以乡村文化现象为切入点,生动活泼地开展宣传教育,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的良好氛围。

潘鲁生建议还应出台或修订村规民约,发挥引领和约束作用。挖掘传统道德资源,按照现代社会治理规律与市场经济时代要求,结合乡村历史和发展实际,出台符合法律规定,群众广泛参与制定的村规民约。促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举措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良好的村庄共同体凝聚力和道德权威影响力。

 

加强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在中小学普及

潘鲁生接受文艺报采访时表示,进一步做好优秀民间文艺作品的普及和传播,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播撒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种子。之所以要有意为之,科学、系统地加以推进,原因也在于,在现代化传媒、变化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传统民间文艺不同程度处于弱势境遇,系统发掘、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通过教材、教学、体验传习等形式加以普及推广极为必要。从根本上说,优秀民间文艺作品中往往具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知识,是民间智慧的宝库,对于我们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重点加强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在中小学的普及,在人生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培养文化情感,培育审美情趣,自觉自信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民间文艺作品是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是一条文化的、情感的纽带,也是一个记忆库、文化源,其影响是全面的、深入的、持久的。举例来说,让孩子们通过歌谣谚语、传说故事、风俗图画等了解二十四节气和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民俗,就是认识祖辈的生活传统、自然观念和民族的时间观、生命观,理解敬天重土、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和求生、求乐、求美的生存理想。让孩子们欣赏依山建屋,傍水结村的村落民居景观,欣赏凤凰展翅、八卦呈祥等民间装饰图像,进一步理解生活的情态、田园的情趣、故乡的真情。这样有形的、审美的、文化的、体验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往今来,历代民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民间文艺作品丰富而精彩,通过系统地编纂教材,纳入优秀的神话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传统工艺、美术等民间工艺美术,通过多样化地教学方式,融入戏剧、曲艺、民歌等民间表演艺术的体验,等等,将进一步强化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生活逻辑,以文化的教育传习助力社会经济文化的振兴与发展。

 

“山东手造助力乡村振兴

潘鲁生接受大众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前,省委宣传部等出台《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为把握发展机遇,发挥资源优势, 实现创新性、提升性、联动性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形成了山东手造的发展策略和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理念,落实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部署,打造中华传统工艺博览会等系列平台,发展手造产业,将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工艺振兴,促进和带动乡村振兴,实现手艺文化对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在生态化、创意化以及文化IP”赋能化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广阔空间。相信以山东手造为重点,汇集全国优秀手造品牌资源,致力实现从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走向现代手工制造产业,从供欣赏的工艺品走向生活日用品,从重视工艺大师走向全面关注一线工匠,从传统作坊走向现代作坊工场,从来样加工的代工走向自主设计品牌,从单一经营走向网络多种经营,在服务生活、创造价值中实现中华传统工艺振兴。

回想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的调研和帮扶过程中,一方面,在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的背景下,消费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和讲求低碳环保的特点,手艺生产与之契合,而且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形式和土生土长的经验传承文化,能够充分吸纳老人、妇女以及男性青壮年等乡村人口发展生产,并因其乡土特色愈来愈受到关注而有良好的市场,有助于促进就业、创收致富;另一方面,以文化为杠杆、为驱动解决的经济发展问题,不仅经济受惠,而且有助于应对解决与文化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所谓小手艺创造大财富,解决的不只是村民脱贫致富问题,更是为应对空巢留守以及产业调整过程中农民工回流等问题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比如临沂的柳编工艺产业,带动当地杞柳种植、加工、贸易、产品配件以及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行业辐射的规模效益,助力革命老区实现脱贫致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发展生产、就业致富,产业兴旺、家庭和睦,人们有了乡土的归属感,也减少了外出打工造成的老人、孩子留守问题。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上展示和推广了这样的发展经验,传承文化,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走出的是一条文化致富、创富之路。我省手艺农村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风筝、年画、柳编等等,从个体到集体,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手艺带农户,以农户带农村,以农村带基地,以基地带销售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乡村手艺特色文化产业独特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和传播优势,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山东手造的带实现动下,还将实现新的提升与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