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赋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助力学生重新发现课堂的“打开方式”
生动直观的油库工艺流程、设备工作原理模拟动画,趣味十足的油库三维电子沙盘,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油库设计真实案例……这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工程系教师崔淦《油库设计与管理》课堂上的场景。近年来,崔淦及其团队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以重构理论知识体系、拓展教学渠道和方法、创设成长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吸引力、育人协同力、学生内动力三重赋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创新成果。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也是全国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获批的唯一一门专业课程,团队荣获2022年度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副高组),西交利物浦第七届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在国内外23所高校进行宣讲推广,发挥了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
重构知识体系,为提升课程吸引力赋能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代表的大型油气储运工程建设方兴未艾,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行业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求愈发迫切。在新形势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油库设计与管理》如何更好地适应行业变革和学生培养需求,成为崔淦团队面临的重要课题。
考虑到学生在经过了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崔淦团队着力按照油库基本建设程序,重点突出总平面布置、工艺流程设计、加热系统设计、安全工程设计等内容;同时将团队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例如在黄岛油库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原油储罐火灾沸溢特性实验,很好地解释了事故发生的机理,自此,该项研究成果也被全国纳入油库设计与管理的教学内容;此外,作为一门有着近70年历史的课程,教学始终肩负着培养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一流人才的重任,团队也一直在聚焦深挖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学思融合”教学结合点设计,深化课程思政内涵,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多种举措重构了工程化理论知识体系,让传统的课程内容有了新时代的鲜活力,进一步提升了课程内容的吸引力。
拓展渠道方式,为形成育人协同力赋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师也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学渠道,聚合育人力量。”崔淦团队在面对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行业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提高等问题和挑战时,认为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强化实践教学、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工程化理论教学体系,团队建立了校外实践、校内实训、油库仿真和精品实验“四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团队携带防爆相机,走访了十余处油库,拍摄了实景视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研制了三维电子沙盘,制作了模拟动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像进入游戏一样自主点击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实现了知识、案例、动画及实景的有机统一。此外,还与国内知名设计院的优秀工程师组建了油库跨界教学团队,邀请专家与我校教师进行同台授课,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立体直观地沉浸式学习体验。
创设成长模式,为激发学生内动力赋能
课程教学创新,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针对这一难点,崔淦团队创造性地实施了GPBL教学模式,依托企业真实项目,根据授课进程,构造了五个阶段的设计任务,每一阶段设计任务下,均设置了劣构化问题,教师首先给学生搭好梯子,构造了具有内在逻辑的小型问题、大型问题和复杂问题。学生利用油库基本理论进行相关计算来解决小型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学生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所学知识建立相关模型解决大型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决策的能力;学生进行多方案设计、比选、优化解决最后复杂问题,相应的评价、创新、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阶段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就像在爬梯子一样,“低起点、高落点”,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提升。
为了更好地验证教学模式的成效,团队还建立了基于“LIKERT五分量表”的高阶能力测评框架。基于设计作品和“LIKERT五分量表”的高阶能力测评反馈体系。课程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有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互评、任课教师的评价以及设计院专家的评价,并且针对不同的评价者设计了不同的观测点及评分标准,各评价要素对应着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而实现学生高阶能力的提升和成效评价。通过对近10届学生的设计作品评价结果显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设计作品优良率稳步提升,近五年,学生参加全国工程设计类竞赛获奖43项,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受到了尤其是“油库”用人单位的高度赞扬。他们提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设计方案合理,工艺先进,能充分考虑经济、环保、健康等因素。
崔淦认为,“教学创新的道路是一直在不断向前延伸的,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未来,崔淦及其教学团队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知行合一的宗旨,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的机遇,一如既往地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为培养从事油库设计与管理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