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菏泽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4-08-31 22:17: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仲夏七月,城市建设学院辅导员陈伟、魏圣英带领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菏泽市定陶区,开展了以“蕴齐鲁文脉,绘家乡名片”为名的2024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定陶王墓地。青砖上的汉隶,黄肠木篆刻的铭文,穿过两千多年的时光,诉说着西汉的故事,厚重的文物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积淀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在定陶王墓地的工作人员王主任带领下,实践团队依次参观了定陶王墓地二号墓的挖掘现场、文字砖修复室和出土木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场所。在参观的过程中,王主任依次从考古的意义、定陶王墓地的发掘过程、文物的形制及如何修复和保护、墓葬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耐心讲解,团队成员踊跃与考古专家进行交流。

据悉,定陶王墓地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它的发现在全国考古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专家认为,该墓葬是我国目前所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代表意义的一座汉代黄肠题凑墓葬,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到最为成熟的晚期阶段的典型代表,是目前研究西汉帝陵的唯一实体标本。其复杂的墓葬结构、建筑的考究都反映墓主身份至少属于王一级的墓葬,又明显高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汉代诸侯王墓的规格,这对于推断墓主人身份和定陶王室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对研究汉代“黄肠题凑”葬制葬俗更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实地学习中,社会实践团队被考古工作者们渊博的知识所吸引,也为他们的敬业精神而感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即使条件艰苦,但处处可见考古工作者们忙碌的身影,用一把把小刷子、一把把小铲子,把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带到世人眼前,被黄土掩盖的文化重新展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站在二〇二四年的时空,触摸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学生感受到来自两千多年前的风吹过心田,感受定陶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记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夏雨初歇,蝉声连绵不绝,实践团队第二站来到了西周故国文化园,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队依次参观了仿山墓群以及西周故国大殿,她把两千年前的故事娓娓道来,一步一停,详细讲解了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历史故事以及人物事迹等,一砖一瓦一墓碑……每一件文物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千年的时光在这一瞬间缩短,团队成员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璀璨与厚重。

据了解,仿山位于定陶区西北,是西周诸侯国曹国历代国君墓地,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曹南文献录》转引《寰宇记》曰:“仿山古曹国葬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建立了周奴隶主王朝,为镇压被统治氏族的反抗和奴隶起义,巩固其奴隶主统治政权,遂大封宗室贵戚功臣。“曹叔振铎,周文王第六子,武王克商,封于曹。”所以,古定陶在两周时期是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公元前487年曹国灭亡,曹人怀念故国,便在此建造曹伯祠,仿山成为我国诸侯国中保存最为完整系统的历代国君墓葬地之一。据《定陶县志》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如山,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并祠焉”。

寻文定陶,筑梦非遗,第三站我们选择了定陶文化中心,探访那些被岁月沉淀下的非遗之美,用心感受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所绽放的魅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跟随着定陶文化中心秦主任的讲解,实践团队对定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清晰地了解,近距离参观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了每一项非遗背后的故事和传承经历。工艺精湛的定陶陶艺、活灵活现的定陶皮影、巧夺天工的曹州绳编、美轮美奂的曹州堆绣、栩栩如生的皮毛玩具……每一件藏品都仿佛诉说着一段段的故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世代相传的文化智慧结晶。

参观过程中,秦主任与实践团队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历程,使队员们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传承人用双手和智慧将古老的技艺世代相传,此次在定陶文化馆的研学,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洗礼。这是一座城的文脉,亦是一座城独有的符号,它们穿越时空,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在这里,团队成员们领略了大国工匠独有的魅力,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洗礼。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时过境迁,乡村蝶变,寻觅马集记忆,感悟地域魅力。实践团队怀揣着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文化的追求,来到了一个承载着定陶区马集镇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殿堂——马集记忆馆。

实践团队在工作人员精彩的讲解下,沉浸在马集镇历史的变迁中。马集记忆馆位于定陶区马集镇的中心区域,馆内设有多个展厅,主题展览部分为人文马集、红色马集、改革马集、振兴马集、未来马集等部分,通过声、光、影等形式,记录了马集人民在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奋斗史。除了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实践团队还与马集镇崔书记进行了热烈交谈,通过崔书记的讲述,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马集镇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地方古迹、历史名人、革命故事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变迁,这里收藏着一个镇的记忆,也是定陶这片土地上许许多多乡镇的缩影。

“说起你的故事,是一段奔腾的历史,探寻你的足迹,甜蜜了岁月、岁月的痕迹,我爱你、你的深情厚谊,我爱你、瓜果飘香的四季,这就是人杰地灵的马集,一代代人把爱心、把爱心传递,曹国左山、左山的传奇,民风朴实、圣贤云集……”在马集镇镇歌《幸福来接力》的歌声中,实践团队结束了此次暑假的行程。

“蕴齐鲁文脉,绘家乡名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调研、展馆参观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定陶地区的文化底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并通过把实践内容进行详细整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定陶的历史文化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量为打造定陶文化名片贡献一份力量。(通讯员:魏圣英 陈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