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特色文化助力探索区域人文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以烟台渔俗文化为例
2024-09-09 08:55:00
  渔灯节是烟台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在45公里海岸线上的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尤为盛行。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四,村内渔民都要祭神送灯,保佑新一年渔船满仓、人船平安。起源于明朝、距今已500多年历史的渔灯节在渔村和渔民中代代相承,已经成为区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尽管现代科技和渔业劳动力流失对渔灯节的传承造成了一定冲击,现如今各村的庆典活动已具备规模化、正规化特点,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障:芦洋渔灯节的祭海大典已由政府主导,规模宏大;初旺渔灯节由渔民自发组织,政府则提供必要支持与保障。
  然而,怎样为渔俗文化保护与赓续传承注入新活力、怎样为烟台区域特色文化经济发展寻找新动力应该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城市能级、经济体量是硬实力,文化则是软实力,而文化产业则是文化的硬实力,文化经济则是经济发展的新潜力。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其中强调,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文化经济,是指把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并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以带动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解决就业问题、吸引人才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对渔俗文化进行开发必然要求对各类文化资源调研考察、规划落实等系列工作,这将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对当地吸引人才、消化劳动力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与之相关的其他各产业的同步发展,开发渔俗文化或将为与之配套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长足发展提供激励,丰富旅游业态、改善游客及当地居民的体验。
  作为独特的区域文化组成部分,包括渔灯节在内的渔俗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对其进行深度且合理的开发利用则会使得旅游业等文化产业迸发出全新活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及发展的新支柱。目前,对于渔灯节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可圈可点,但其于推动区域经济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经营机制不完善与产业化程度低下的现状制约其经济效益持续扩大。当前节庆活动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产业链各环节虽具潜力却未能形成有效协同。
  渔俗文化发展潜力的开发需要各主体共同参与。应积极鼓励并扶持第三方社会文化团体参与传统渔俗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携手共研渔俗文化的深厚内涵,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渔俗节庆、渔俗系列活动及渔俗主题印象产品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可利用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鲁东大学等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科研力量,深挖渔俗文化多元内涵,成立“渔俗文化”研究会、建设渔俗体验基地,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渔俗文化专题展览活动。同时,可挖掘并培育本土优秀民间艺人,组建民间民俗艺术团体,引导民间文艺骨干成立专业文艺演出队伍,充分尊重民间自主文化创造,以此培育并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推动以人为本的文化繁荣发展。
  除调研、宣发工作外,要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加成。相关部门需借助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手段,打造“互联网+非遗”数字化传播体系,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重现渔民的非遗技艺,构建人与智能互动的虚拟现实体验系统。利用AR、VR等前沿科技,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渔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以3D实景的方式生动展现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和精湛的捕鱼技艺,使观众与现代信息技术共同见证并感受渔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为使渔俗文化资源迸发出经济发展新动力,相关部门可以渔俗文化在内的丰富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名片,延伸渔俗文化产业链条、构建渔乡文化产业群,开发休闲渔业,同时加强市场运作机制建设,推动节庆活动向高端精细化发展,同时注重品牌塑造与产品创新,以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巧妙融合的典范,休闲渔业不仅承载着传统渔业的生产功能,更融入了旅游观光、亲身体验、休闲放松及文化教育等多重维度,全面挖掘并展现了其经济、生态、社会三大功能。为了深化这一产业模式,应聚焦于渔俗活动的深度挖掘与广度拓展,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民俗体验平台。鉴于现代人对于周末短途游的热衷,以及渔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与深厚的渔俗文化底蕴,可携手专业团队,精心规划并建设一系列高品质海景民宿,实现品牌化、标准化管理,让游客在享受海景的同时,体验观日出、垂钓、文化探秘、信仰朝拜等多元化活动,沉浸于地道的渔家生活。此外,依托本地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可推出统一标识与包装的系列特色食品,如海参、扇贝、烤虾等,并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渠道,拓宽市场影响力。
  烟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引人瞩目,不少游客慕蓝海金滩之名而来,对与当地人文景观却知之甚少。现代游客特点为高度规划性、事前准备性,大部分人在选定旅游目的地后通过微信、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及互联网工具了解当地景点、借鉴他人旅游笔记并制定详细时间空间规划,游客前来后机动发现新景点带来的可能性较低。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必然阻碍旅游业均衡发展,马太效应的存在会使得区域文旅产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进而使得海滨自然风光相关产业投资趋于饱和、发展后劲不足,而对于其他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经济发展新空间和新动力不足,不利于文化保护传承及良好文旅生态的培育。
  针对此,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在维持海滨风光良好口碑的基础上,将宣发工作中心转移至边际效应更大的领域,聚焦于新媒体阵地,携手烟台日报、烟台大众网、烟台水母网等权威网络平台,以及开发区发布、官方公众号等微信矩阵,深度挖掘并广泛传播包括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精神信仰在内的区域文化独特魅力,并利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高流量优势,整合微博、小红书、今日头条等社交媒体资源,邀请网络红人亲身体验并发布创意内容,以独特生动的视角和丰富的展现形式提升区域文旅资源的网络影响力。同时邀请各主播利用直播平台推销海鲜、农产品、文创产品等区域特色产品,宣传、推销、引流并重,打造文化经济发展“一体多翼”,以旅游业带动商业、农业、房地产行业、交通运输业建设,实现深内涵、多维度、广覆盖的多领域协同发展。
  从更宏观的视野观察,海滩风光及合理物价吸引了大批游客于暑期前往烟台,诸如渔灯节、南山庙会等季节性节庆活动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显著的拉动效应,然而上述旅游吸引力存在短暂性、间断性、季节性,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呈现断层状态,从业者缺乏长期季节性稳定的增收机制。为破除这一经济发展阻力、开发全季节旅游业吸引力,建议全局考虑,将烟台特色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相结合,冬季宣发庙会年俗,夏季宣发海滩渔俗,全年维持如红色基因、开埠文化、特色饮食等非季节性旅游资源吸引力,加之举办如巡回演出、影剧乐会等偶发性文娱活动,合理利用明星效应,多维度构建旅游城市内涵、开发可持续性文旅资源循环圈,以自然景观作为吸力、以文化内涵作为引力,打造“闪亮胶东”文旅生态,促进区域人文经济蓬勃发展。
  蓝海青山中的蓬勃生机,正成为人们读懂烟台人文经济发展的一个实践样本;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活化利用中体现出来的“一针一线”的功夫,体现出一个城市发展的韧性、耐性和活性,更为当地的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文化底蕴,也将给投资者提供巨大信心,也必将成为区域人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钟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