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青岛工学院实施“双循环双递进双卓越”培养模式,为非洲国家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
2024-10-08 15:09:00
青岛工学院
  2024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高等教育作为助推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交流互动,更成为价值观与文明深度对话的桥梁。青岛工学院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通过实施“双循环双递进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到非洲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实干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一、创新“双循环双递进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为持续深化“四新”建设,青岛工学院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创新“双循环双递进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双循环指校内实践平台与校外实践平台内外“双循环”;双递进指教学资源的协同“递进”和学生基础能力、通识能力、综合能力、实战能力的交叉“递进”,双卓越指面向高端产业的卓越工程师,面向研究深造的卓越创新人才,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搭建创新驱动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青岛工学院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非洲有限公司的合作,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行动。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搭建了创新驱动的国际交流平台,旨在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这一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就业的机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有助于提高师生对非洲的认识,激发他们走进非洲、建设非洲的热情。
  三、搭建校内校外“双循环”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校外“双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两个层次,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利用校内已有实践平台的基础上,直通校外产教融合基地,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学生无缝衔接企业能力需求,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在循环模式的体系中完成。
  四、建立校企协同的“递进式”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实施大类培养、学科分类、专业方向、卓越人才四个阶段的递进式培养,引入国内外优秀企业全过程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四新”建设要求下,改革学分制,共同制定各专业双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卓越工程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聚集校内外教育资源,健全校内校外实践双循环机制,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秉承卓越思维择优选拔实现学生与企业双赢
  校企合作内容包括远程培训、校园选拔、远程面试、实习基地建设、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通过校园选拔,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非洲有限公司向青岛工学院提出用人需求,学校择优选拔后推荐参加测试,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了解非洲、认识非洲,为将来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来自食品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赵瑞华等10名学生,最终通过公司第一批次测试选拔,并由刘华义教授带队分别前往几内亚、塞拉利昂、刚果(金)的实验室参与实习,同时在相关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等毕业环节需要参与的学习活动。其中有9名毕业生选择继续留在非洲公司参加工作。
  六、合作培养初见成效校企双方持续深入探索新模式
  通过此次合作,青岛工学院的学生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更在实践中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国际视野。学校通过这一合作平台,成功地将学生培养成了具有创新意识、专业技能、抗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他们的未来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与企业将在新一届毕业学生中共同选拔12—16人继续参与该项目。
  展望未来,青岛工学院将继续深化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非洲有限公司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实践机会。同时,这一合作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青岛工学院将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非洲大地上,青岛工学院的学子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非友谊的桥梁添砖加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双循环双递进双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青岛工学院正为支援非洲国家建设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在非洲大地上挥洒着青春和热情,书写着中非合作的新篇章。(通讯员:周晓东 姜昌雷 李芳莹 乔志丹 窦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4-06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