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区滨海中学践行“1234”劳动育人新模式
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能否真正有效转化为能力,着重在于实践能力的有效操作和落地。据此,莱山区滨海中学结合“知行合一•,五育并举”的育人宗旨,进行“1234”劳动育人新模式一系列劳动实践课程的有效探索。
为了给学生打开学习与生活、知识与应用、现实与世界连通的大门,学校结合校情,创新性探索“1234”劳动实践模式,让劳动实践教育向育人本质、场所开拓、体系建构和目标拓展纵深前行。
一、“1234”劳动实践新模式
1.“1”:一个导向
学校确定立德树人作为劳动实践教学及学习导向。
2.“2”:两处场所
学校确定校内及校外两处实践大场所,使之以学校为中心,辐射至周边社区及社会实践基地。校内实践集中于“一基地三园四地”,分别为一个综合实践劳动基地,“和园”、“秀园”、“是园”三处生态田园劳动实践基地,创客室、美术室、三味园、实验室四地劳动实践场所。校外实践主要以家、社区及各处社会实践基地承担。
3.“3”:三维课程体系
劳动实践课程可分为认知类劳动实践课程、实践类劳动实践课程和创新类劳动实践课程,以期学生通过三类课程劳动逸美、劳动知行和劳动焕新。
4.“4”:四个目标
劳动实践课程设定了“善于发现解决现实问题、学会劳动实践方法、实现价值体认、发展核心素养”四大活动目标,打造“种植体验、魔法厨房、生活技能、家务劳动、公益服务”等劳动教育体验课程。
二、多种劳动体验课程提升素养
1.“实践基地劳动体验”活动
根据年级学生特点在劳动实践基地中划分不同区域,开展“场景式”教学,推行“种植体验”系列课程。
立冬前,实践活动基地的萝卜熟了,开展了秋收拔萝卜活动。春天,六年级的学生们在各自班级规定的劳动实践田中亲手种下樱桃树,增强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亲身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用实际行动为校园添一份绿。
八年级的学生在生物课上学到《植物的生殖》中的无性生殖方式—-扦插时,将课堂转移到实践基地中,选择长寿花作为实践材料,亲自参与生命的繁衍,体验劳动的乐趣。
学校力邀各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用专业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和创新能力。全国发明与创新专家团专家杨超老师为学生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桃树剪枝实践课。
桃花盛开之际,同学们再访桃花园,开展了一节赏桃花外形、诵桃花诗句、探桃花开放原因并为桃花人工授粉的劳动实践、语文、生物和地理相融合的特色课程。
2.“动手制作青团 体验传统食俗”劳动实践活动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学校开展了制作青团的劳动实践活动。本次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同学们在了解青团的来历及制作步骤的同时,加深对清明节传统风俗的了解和文化认同。
3.“清理逛荡河垃圾 保护校园周边环境”活动
减轻学校周边环境污染,唤醒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学校学生通过清扫逛荡河周边垃圾走进校外实践场所,在社会服务中获得实践体验。
4.“我给垃圾分分类”活动
倡导绿色健康生活理念,落实垃圾分类处理。学校组织学生将“走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家中和社区内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垃圾分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三、劳动实践课的有效意义
(一)实践方法尽掌握 个人技能全提升
通过劳动实践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学生掌握了多种实践考察方法,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关心身边事物并提出问题等能力及习惯,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二)劳动实践成体系 校本课程发光彩
学校劳动实践课程涵盖考察探究、劳动技术和创新发明等多种类型,已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已成为本校特色学科之一。本校综合实践教师团队正不断编写丰富劳动实践校本教材,打磨劳动实践精品课程。与劳动实践活动配套的《综合实践手册》早已投入使用,让学生的每一次劳动实践得到记录和纪念。
学校借助“1234”劳动实践模式的层层深入,通过组织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培育劳动品格,提高劳动素养,达到以劳育人、培根铸魂的目的。(莱山区滨海中学:张金兰 巩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