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权威发布 | 鲁东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9-17    

  中国教育在线讯 鲁东大学坐落在黄海之滨的“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烟台市,是一所以文理工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201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4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在省属公办本科高校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评价鲁东大学“人杰校灵”。

  鲁东大学于1930年始建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千年古县莱阳,历经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莱阳师范学校、莱阳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学院等历史阶段。2006年,学校更名为鲁东大学。九十年来,学校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何其芳、吴伯箫、臧克家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九十年之发展,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精神,砥砺耕耘,开拓进取,孕育形成了“求是至善、尚实致用”的校风,这一切融汇成一种巨大的内在精神力量,成为学校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
  鲁东大学依山傍海,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和文明校园。校园占地3450亩,校舍建筑面积7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亿元。拥有数字化语言文学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生物学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藏书250.4万册、电子图书108万种。在校生3万余人。

  鲁东大学坚持学科立校,学科实力不断增强。现设22个学院、74个研究院(所)、87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英语语言文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区域经济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应用统计学等1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分子设计与材料合成、信息物理融合与智能控制、海洋生物技术、作物高产抗逆分子模块育种等6个“十三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鲁东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现有专任教师1607人,正高229人,副高55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12人,加拿大皇家学会(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6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海外特聘专家)7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7人,“楚天学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首席专家5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1人、入库专家2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智库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齐鲁文化名家2人,齐鲁文化英才2人。现有中国近现代史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现代汉语、教师教育、有机化学、应用物理、农林作物遗传改良等6个省级教学团队,功能材料设计与合成团队、优势学科人才培育团队等2个省级科研团队,山东省教学名师13人。近年来,先后有17位导师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有25位导师荣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

  鲁东大学实行“学校-学院-学科-导师”四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教学体系和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学校已招收各类型研究生8684人,有6136人完成学业获得学位,他们以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牢和创新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为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胶东半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考须知

  一、因招生计划尚未下达,简章公布的各专业招生数均为拟招生人数(含拟接收推免生数),实际招生数将根据教育部下达计划数及考生初试上线情况再做调整。各专业实际接收的推免生数在推免生复试录取工作结束后方能确定。
  二、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已经在各招生专业的“研究方向”栏注明,请务必注意正确选择。
  1.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2.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3.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报考非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生原则上是在职中小学、幼儿园和其它中等学校的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各级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
  4.鲁东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全部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考生在报考时务必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学制、学费、奖助及优惠政策:
  1.学术学位研究生只招收全日制学习方式,所有专业学制均为3年,学费6000元/年。
  2.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均招生(个别专业学位领域例外)。除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学制为4年外,其他所有专业学位学制均为3年。
  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农业6种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生学费为7000元/年,非全日制硕士生为8000元/年;翻译、新闻与传播、土木水利、材料与化工4种专业学位,全日制为8000元/年,非全日制为9000元/年;应用统计、旅游管理2种专业学位,全日制9000元/年,非全日制10000元/年。如上级规定的学费标准有调整,将按照新标准执行。
  3.被鲁东大学录取的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每月享受助学金。另外,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每年可申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标准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4.“优秀生源”第一志愿报考鲁东大学且为全日制学习方式的,被录取后第一学年可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生源”包括:鲁东大学接收的推荐免试生;毕业于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含其下设独立学院)的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于普通院校但本科期间获得过省级及以上政府奖学金的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
  四、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之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五、同等学力考生(指高职高专毕业2年或2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报考,除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条件外,还须满足下列条件:
  1.不能跨专业报考;
  2.通过自学考试或函授或进修过报考专业至少5门本科课程,或者在公开出版的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1篇所报考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参加复试时须提交成绩单或论文复印件)。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须加试2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见招生专业目录。
  六、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七、报考教育管理(专业代码:045101)、旅游管理(专业代码:125400)的考生还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八、凡是专业代码前带“★”的专业均为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的硕士点。因一级学科下不同研究方向复试的科目可能有所不同,故请考生网上报名时务必正确选择拟报考的招生方向及其所属学院。
  九、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打造“融合培养、协同育人”新模式,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鲁东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以下简称“联培生”)。“联培生”学籍属于鲁东大学,享受在校研究生同等待遇。“联培生”由所方和校方导师共同指导,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进行,科研实践和论文研究阶段在研究所进行,并享受所方提供的科研津贴。“联培生”招生计划单列,并在招生专业目录中标注。
  十、报名方法,报名分为两个阶段:
  1.网上报名阶段: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按要求提交有关报名信息,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2.网上确认(现场确认)阶段:考生凭网上报名编号、本人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或教育部规定的有效证明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或到自己网报所选择的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手续。
  十一、网上报名填报本人信息务必准确无误。考生姓名、身份证号、毕业年月、毕业专业、往届生毕业证书编号(须填学校编号)、应届本科毕业生注册学号必须填写准确。报名期间报名系统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须及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多数系本人信息填写有误所致,请先认真检查并更正报考信息后,再次提交进行校验,请务必于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前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十二、鲁东大学将在报名结束后以及复试报到时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真实性进一步核查,核查通过者方可准予考试,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考生须于鲁东大学规定时间(具体要求届时在鲁东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前给研招办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弄虚作假或未按时提供证明材料而导致无法参加考试者,责任由考生自负。
  十三、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须于鲁东大学规定时间内(具体时间以鲁东大学初试成绩公告为准),将本人亲笔签名的加分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按要求提交,待审核通过后方可享受加分政策,逾期未提交者视为自动放弃。加分项目不累计,同时满足两项以上加分条件的考生按最高项加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如下:
  1.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2.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达到报考条件后,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纳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招录的,不再享受退役大学生士兵初试加分政策。
  3.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
  十四、调剂和复试工作须待教育部公布《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即国家分数线)后方可进行,具体内容、要求和安排届时请查看鲁东大学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十五、学校代码:10451;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联系部门:鲁东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264025。
  十六、电话(传真):0535-6681458;
  学校网址:http://www.ld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http://www.grad.ldu.edu.cn
  E-mail:yzb@ldu.edu.cn。
  鲁东大学研招办不提供教材服务,所需教材考生可自行到网上或各地书店购买,或电话联系0535-6667343。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