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教育重点工作发布
4月12日下午,2022年全省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会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冯继康讲话,对今年我省教育工作做出部署安排,提出七大重点工作,一起看讲话内容:
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贯彻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第十二届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党建引领,巩固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守住安全底线,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七大重点:
一、抓党建促发展,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
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这条主线,强化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把教育领域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一是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铸魂育人。要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不断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要紧扣主题主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做好学习培训、宣传贯彻、研究阐释工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系统落地生根。要组织好干部教师的学习,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第一议题”制度,突出抓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切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省委教育工委将开展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列席旁听,各市各高校也要列席旁听所属党组织的集体学习。
二是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谋划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健全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开展“同城大课堂”“齐鲁大课堂”系列活动,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扎实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制定实施意见,抓好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教育,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场域。要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深化“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启动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发挥好网络思政教育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到哪里。要重点破解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年底前配比全部达标、岗位津贴全面落实。
三是坚持不懈推动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公办高校要以贯彻新修订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为主线,在继续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健全党建制度体系、推进“对标争先”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实施提质赋能计划。民办高校要以贯彻《全省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指导标准》为主线,持续抓好十项重点任务落实,重点实施规范提升计划,着力补齐基本组织、基本制度、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保障五个方面的短板弱项。要全面推行省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帮包民办高校制度,实现党委书记选派全覆盖,指导民办高校全面提升党建规范化水平。中小学校要把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强基固本计划,充分发挥“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持续强化作风建设,驰而不息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展形式主义之风侵蚀校园专项排查整治,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要重点开展好全省教育系统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照“严真细实快”十条要求和负面清单,认真查摆整改突出问题,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要持续强化纪律建设,要以开展高校廉政问题专项整治为契机,进一步严格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全面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抓好招标采购、基建后勤、科研经费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持续强化廉政责任落实,实行全面从严治党年度任务清单化管理,用好党组织书记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和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结果,发挥好巡视巡察“利剑”作用,加大失职渎职的追责问责力度。高校党委要加强对纪检工作领导,旗帜鲜明支持学校纪委履行监督职责,积极创设良好工作条件和环境。
二、提质量减负担,坚定不移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要深入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九大行动”,积极搭建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巩固拓展“双减”工作成果上见实效。今年是实现中央确定“三年目标”的承上启下之年,要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校外严格管理和校内提质增效协同发力,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巩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成果,重点围绕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开展常态巡查,加大对“隐形变异”、有偿补课等违规培训行为的查处力度,严防“打擦边球”。要严格按照“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标准执行”的要求,积极稳慎推进任务落实。要抓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加快制定体育、艺术、科学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有序规范审批,密切跟踪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防止产生新的教育焦虑。要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学科类培训政府指导价管理,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预收费全部纳入银行托管账户,推动实现预收费全过程监管,严格“消拨同步”“一课一销”,防止培训机构“冒烟”“暴雷”。要切实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水平,完善学情会商和学业述评制度,深化强课提质行动,做好教学成果和优质课遴选认定,强化学校办学行为监管,确保课程方案全面实施,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要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内挖外引”各方资源,丰富拓展服务内容,保护好教师参与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是在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上见实效。党中央明确要求,今年9月1日前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省域占比和县域占比要达到国家规定比例,年底前完成“公参民”学校的治理任务。各地要认真落实我省专项工作方案和“公参民”治理方案,确保按期高质量啃下这个“硬骨头”。要大力压减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坚持“转公一批、缩规一批、停办一批、政府购买学位一批”,特别是要强化财政资金保障,为政府购买学位兜底。要深入推进“公参民”学校治理,“一校一策”理顺每一所学校体制机制,该转公的转公、该“六独立”的“六独立”、该依法终止举办的坚决终止举办,年底前完成除“公办教师退出”外的各项治理任务。要切实强化办学行为监管,坚持集中整治和长效监管相结合,对前期排查整改工作进行再查缺补漏,推动民办义务教育对标优质公办学校标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依法依规办学。
三是在扩增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上见实效。要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教育部将我省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省里已组织编制专项工作方案,各地要认真落实方案,切实擦亮齐鲁乡村教育振兴品牌。要持续扩增优质资源,着眼应对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入园入学高峰,强化学位预测预警,落实好学校建设布局规划,确保完成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各200所的任务。要大力构建集团化办学等协作发展机制,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要深入推进强镇筑基行动,强化试点乡镇建设,加大结对帮扶工作力度,切实提升试点乡镇、结对学校教育质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学校教育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切实缩小基础教育城乡、校际差距。
四是在推进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上见实效。要稳步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启动实施《山东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计划(2022—2025年》,深入开展游戏活动和幼小衔接研究,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要加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力度,推进2021—2025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力争在国家首批验收评估中实现突破。要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深入推进强科培优行动,以学科为基础开展特色高中创建,实现“同质化”破题。要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稳定县域生源和师资,确保县域高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省里将强化高校与高中联合育人机制,把支持特色高中建设纳入高校分类考核。要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重残儿童康教融合,持续开展随班就读示范区校创建,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三、强内涵求突破,励精图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省里将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各地各校要全面抓好贯彻落实,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努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是着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省教育厅将按照教育部评审意见,编制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以服务重大战略为主线,积极推进康复大学、空天信息大学、山东航空学院等建设,着力扩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数量,推进与“四新”经济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设置。各地获批“十四五”高校设置项目后,要认真制定建设方案,严格按照标准加快项目实施,力争尽快建成招生。要加强高校校区建设规范管理,严禁不经审批设立异地校区,严禁高校以研究院、校企合作、产业基地、科教园区等名义变相设立校区。民办高校未经批准,严禁擅自变更举办者、举办者权益结构或实际控制人。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我们将加大惩戒力度。
二是着力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省里将在实施“双高”建设基础上,启动重点学科建设培育“811”计划,厚植已有的8个国家一流学科竞争优势,建强10个冲击国家一流的潜力学科,培育10个左右后备力量学科,打造引领高校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此项工作已列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前期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论证,干杰书记、乃翔省长也作出批示提出要求,相关高校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带动形成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其他高校也要抓住机遇,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坚持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推进,强化资源配置,凝练学科专业方向,争取每所学校都打造形成1—2个特色学科。要优化学科布局,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国家经济社会主战场、国家重大民生急需,及时梳理学科建设情况,重点建设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方向),设立一批急需紧缺学科,淘汰一批陈旧过时的学科(方向)。要加大“四新”学科专业建设力度,适应国际产业变革新趋势,对标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路径,推动现有学科专业全面改造升级。要加强学位授权精准培育,重点建设培育4所博士学位授予高校、7所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和5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努力打造我省新的学位授权增长点。
三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积极创新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努力构建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要认真落实山东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为新时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播种火种。要重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要全面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规范管理,探索开展从链主企业遴选产业(行业)导师工作,健全完善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省里将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评价,开展学位授权点质量专项巡查,推动高校健全研究生教育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
四是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各高校要紧紧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方案,抓住窗口期,找准切入点,积极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要深入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强化与区域发展协同,深化产学研融合,办好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推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地方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构建人才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要着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要抓住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重大机遇,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加强实验室建设,争取在新一轮布局中取得突破。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要提升继续教育办学质量,深化山东开放大学改革,规范高等继续教育管理,加强办学监督与评估,更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四、蹚路子创模式,一鼓作气实现职教高地建设的圆满收官。
2022 年是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三年成事”的收官之年,近期我们还将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我们要在前期基本完成政策制度框架搭建和职教重大项目布局的基础上,继续上紧发条、乘势而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确保高地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是全面推动政策落实。职教高地建设启动以来,我省密集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涉及考试招生、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办学制度、保障机制、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这些政策来之不易,如果都能够不折不扣地完全落实,将对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挥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地各校工作推进不够平衡,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真正打通。比如,在办学自主权方面,政策规定“职业院校自主招聘专业教师”,但有的地方落实打了折扣;在绩效工资方面,政策规定“公办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水平最高可达到所在行政区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5倍”,但有的地方未按此要求核定绩效标准;在产教融合方面,政策规定“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办专业、办二级学院”,但有的地方存在限制民营资金进校园的问题,学校不敢放手实施。当然,这里面也有主管部门管理教条、不愿放权,学校领导不敢担当、不会作为等问题。今年,我们将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落实大检查,督促各地各校践行“一地(校)一案”的承诺,如 期保质完成各项任务。对地方和学校不担当不作为,导致任务推进缓慢、落实不力的,将在资源配置、项目立项等方面予以惩戒。
二是全面推动项目落地。目前,以中、高职的高水平学校和特色化专业为重点的项目已经全面铺开,后续还有很多项目将组织评审立项。要深入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加快完成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任务,打造15所全国领先的高职院校,建设100所左右高水平中职学校,形成新时代职业教育样板和标杆。要推进特色化专业(群)建设,集中建设150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300个左右中职特色化专业,推动“校校有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品牌。要加强项目监管和带动,强化过程性监督管理,开展经常性的调度、指导,适时安排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确保项目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地各校要广泛组织干部教师参与项目建设,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比试亮相,带动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和竞争力,争取在全国评比中取得更好成绩。
三是全面总结高地成果。要按照高地建设要求,全面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为推动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要形成一批可供全国借鉴的理论成果,确保省里立项的72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实践课题如期结题,产出高质量成果。各地各校要全面系统总结经验,努力形成规律性、创新性的理论成果。要选树一批全国领先的典型案例,推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树立山东标准、彰显山东气质。要培养一批全国知名的名师名家,大力推广宣传职教名师、名家和名校长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争取更大的认可度、知名度和话语权,形成我省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集群效应。
五、谋创新抓改革,源源不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总牵引,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大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力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是持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要健全完善“五育并举”培养机制,深化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和规范校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着力破解课程开不齐、教师配不够等突出问题。要推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提质提速,严格落实中小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早操和大课间时间不少于2小时的刚性要求,确保各市年内达到健康中国行动规定的优良率52%以上的目标。要以创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为引领,推动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要加大学校校医院、卫生室建设力度,推动中小学多元化配齐校医、高校校医院2025年前达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春季学期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全面筛查,做实做细科学识别、监测预警、专业咨询、干预治疗等各项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强化家校沟通合作,有针对性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已经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立即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要持续深化招生考试改革,稳步推进中考改革,健全职教高考体系,完善高考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综合评价招生规模,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要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坚持“教”“考”一体化命题,适度降低考试难度,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
二是持续提升依法治教水平。要大力推进教育立法,根据上位法修改情况,适时修改《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研究起草山东省学校条例,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条例,启动教育考试条例,以新法促改革、以良法促善治。要切实加强普法工作,落实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加强家庭教育促进法、老年教育条例的宣传解读,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青少年法治资源教室,推动干部师生和学生家长自觉学法、尊法、用法。要严格落实依法治校各项要求,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完善教育执法体制机制,实施教育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能力提升工程,让行政执法成为教育监督常态。
三是持续完善教育督导改革。要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落实改革实施方案,确保年底前各项任务有效落地。要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继续把“双减”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统筹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实、教师工资待遇保障、职教高地建设专项督导,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要重点抓好地方财政投入督导,确保各地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实现2022年财政教育投入增长不低于10%的目标。要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制定实施《山东省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实施细则》,加大问责力度,切实把教育督导权威树起来、抓手硬起来。
四是持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要着力深化对外交流合作,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等开展国际交流,用好中俄、中日、中白(山东)等教育国际联盟,推动形成多元化、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模式。要着力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工程,遴选部分机构和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中外合作机构、项目的层次和水平;支持职业院校在海外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或分校,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深入实施来鲁留学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山东省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开展高校国际学生教育质量评估,组织“留学之星”评选、“留学山东故事”讲述等活动,做大做强“留学山东”品牌。
五是推进“智慧教育”建设。要深入贯彻中央“互联网+教育”发展意见,制定实施全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以智慧教育为引领,着力推动教育系统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要深入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智慧教育示范区和示范高校创建力度,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要深入实施数字校园覆盖工程,以全省教育云网融合建设和应用为基础,推动网络基础环境改造升级。要深入实施教育教学数字转型工程,立足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推进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教育政务服务“掌上办”“零证明”覆盖范围,提升教育治理效能。要深入实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强化宣传培训,形成智慧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六、聚英才固根本,矢志不渝提升现代化办学治校能力水平。
干部是中坚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教师是关键基础,要始终把这三支队伍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切实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干部队伍。要切实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抓住省属高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时机,充实调整、选好配强班子成员,切实优化班子结构、提升班子功能。要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使用力度,及时发现优秀年轻干部,强化培养培训和监督管理,尽早放在关键吃劲岗位、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小步快跑”提拔使用,切实达到中央关于“40岁左右的中层正职达到并保持在20%、35岁左右的中层副职达到并保持在30%”的要求,建好高校领导干部源头储备的“蓄水池”。今后,各高校在处级干部调整中,新提拔优秀年轻干部达不到一定比例的,一律不予备案。要注重培养和选拔专业型干部,探索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二级学院副院长、院长,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学科建设急需、校内没有合适人选的二级学院院长。要深入实施高校领导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做好“四进”“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干部选派工作,推进干部跨校、到地方交流挂职锻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
二是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持续抓紧师德师风建设,关键是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强化师德教育和监督管理,让教师时刻绷紧自律之弦,严格遵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今年要重点在建强建实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学校党委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持续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全面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点抓好县中、乡镇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养培训,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企业建设一批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强高校教学名师建设,充分发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创新,扎实做好师范专业认证,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要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结合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验区争创,实施教师队伍管理规范达标行动,重点推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备常态化达标,精准补充短缺学科师资,规范教师招聘管理,确保教师招聘考试安全有序;全面推行教师岗位分层逐级竞聘,坚决纠正教师少上课不上课、随意抽调借用教师等问题;打造升级版的“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解决城区优质师资下不去、乡村优质师资留不住、超编学校调不动等问题。要切实保障教师权益,坚决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刚性要求,深化高校和中小学教师绩效分配改革,继续加大乡村教师政策倾斜力度,全面完成规划的3年3万套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任务。
三是切实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动教育人才工作提质增效。要聚焦领军人才突破,深入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国家级领军人才配套支持计划,认真遴选确定重点培育人选,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在项目申报、团队建设、平台支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助力扩大学术影响、冲击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培育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要聚焦学科带头人培育,以省里扩大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专家支持数量为契机,自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精英。要聚焦青年人才引育,加强省级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建设,启动“齐鲁青年学者计划”,做好海外青年人才引进工作,储备一批创新生力军。要聚焦发展环境优化,深入实施“高校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探索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为人才充分赋权松绑。要积极协调解决人才团队建设、子女就学、家属安置等问题,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营造干事创业的人才生态。
七、守底线保安全,凝心聚力为全国全省大局稳定作出教育贡献。
今年是政治大年,大事多、要事多,维护好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是我们不容有失的政治责任。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统筹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切实维护好学校安全稳定。
一是守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
二是扛紧扛牢校园安全责任。
三是扎实做好教育考试安全工作。
四是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学管理工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