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墙”是不是过度保护了学生
近日,一道“最美人墙”引起了公众关注。8月25日,成都突降暴雨,当地某所职校的教师为了不让没带伞的学生们冒雨赶回宿舍,一个挨着一个地为学生撑起雨伞,上百名教师从教学楼一直连到宿舍楼门口,以“人墙”的形式为学生们搭起了一条风雨廊桥。
综览各家媒体的报道,几乎所有媒体都对这起事件作出了极为正面的评价,纷纷表示“感人”并“点赞”。这些老师对学生们的尽心爱护确实令人动容,赢得一片好评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最美人墙”虽然“看上去很美”,从教育学生的角度来看,却未必是好事。初看这则消息,我的感觉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感动”,然而越是细想,心里就越不是滋味。学生们在老师庇护下安然回到宿舍,而老师们却湿着后背在雨中伫立,在这幅场景中,学生们仿佛“特权阶层”一般,理所应当地接受着老师们的牺牲。这样的事,很容易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我们比老师更值得爱护”的错误认知,使他们的自我定位产生偏差。
不久之前,一则“环卫工背大学生蹚水”的新闻曾经引起热议。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大学生并不比环卫工人更高贵,没有任何理由让环卫工背他们蹚水,这种现象只会助长大学生自矜自大的心态,舆论既然认可环卫工的牺牲并不合理,当牺牲的主体从“环卫工”变成“老师”的时候,又为什么一股脑地唱起了赞歌呢?我想,这其中少不了“教师就是应该无私奉献”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这种思维定式让我们忽视了教师在奉献之外更重要的职责——通过教育塑造学生的人格。
我完全相信,绝大多数“人墙”中的老师,都是出于美好的动机自愿为学生撑伞的。我也十分钦佩这种堪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然而,精神可嘉并不能等同于方法正确。在教育问题上,教师的奉献精神固然可贵,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更为重要。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们在学校里经历过的事情,将会深刻影响他们对“尊重”“平等”这些基本社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这起事件之中,被“人墙”保护的学生们不过十六七岁,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来自外界的反馈,然后依据这些反馈作出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而很难主动理解他人的用心。天下大雨,老师们搭起“人墙”当然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但学生们未必能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很可能以为老师的奉献是理所当然的,默认“我比老师更高一等”。这种观念一旦固化到学生的心里,自然可能让他们变得冷漠自私。反之,让学生们淋淋雨,对他们的健康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害,还能让他们懂得“未雨绸缪”,学会对自己负责。
在如今的社会,“小皇帝”“熊孩子”成了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人为之头痛不已。这种现象的根本成因在于这些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人人平等的观念。应当对此负责的正是那些过度宠爱孩子、过度无私奉献的家长和教育者。许多人自己小时候过了苦日子,不想让下一代人也那么苦,于是就把一切能给的都给了孩子,让孩子产生了一种可以不用对自己负责的错觉。今天,我们在赞美“最美人墙”中呈现出的人性之善的同时,也该对其不合理之处作出应有的反思,这才是真正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