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华东政法大学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http://shanghai.eol.cn/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4-26    

  422日至24日,第二届华东政法大学青年学者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举行。本次论坛依托上海高校青年英才揽蓄工程,联合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通过主论坛专题报告会、分论坛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集聚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围绕国际学术前沿、探讨学科热点问题,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278位青年学者的报名申请,经甄选后邀请到会的海内外高校青年学者、我校各学院领导和人事招聘专员、上海海关学院人事处领导和教师代表、上海政法学院人事处领导和教师代表等100余人参加开幕式。


  423日上午,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市教委人事处处长李兴华,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文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马长山教授作主题演讲,论坛由副校长张明军主持。


  叶青代表学校向远道而来的领导、来宾和海内外的青年才俊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叶青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他强调,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瞄准高端人才,坚持“一人一策”,提供私人订制式服务,加大青年后备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一支适应一流政法大学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的卓越人才队伍。他指出,当前华政正处于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学校正处于事业发展提速的转型时期,华政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前所未有;学校正处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节点,华政对人才的关怀力度前所未有。他表示,华政有引才的使命和担当、有招才的气度和胸襟、有寻才的实招和硬招、有聚才育才的平台和良方,诚邀海内外优秀青年才俊倾心加盟和鼎力支持,一同将华东政法大学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张文表示,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长期以来重视法律实践与理论的研究、注重法学研究和法学人才培养。华东政法大学是以法学见长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乐于研究、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的法学家,汉盛有近一半的律师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汉盛律师事务所作为华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与学校共同肩负着立德树人、抓好法治人才培养、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市教委人事处处长李兴华向与会青年学者详细介绍了“上海高校青年英才揽蓄工程”和上海市相关人才政策,并在致辞中表示,揽蓄工程坚持“协同、共育、共享”原则,岗位设置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希望通过“上海高校青年英才揽蓄工程”,构建一个引智、引才、选才、育人的生态圈,建立一个一流学科、高峰高原学科相互协助的生态圈,建立一个高校合作培育人才的生态圈,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人才引进与合作交流平台,打造上海人才工作“品牌和名片”。

  特邀教授代表马长山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作主题演讲,他认为,做学术研究,需要一些耐心、境界和豪气。大学老师应既是老师又是学者,应打造出自己的学术符号;要注重学术积累和沉淀,要厚积薄发尽量少走捷径;要尊重学术规律,要有社会担当;要注重学术思想碰撞交融,多点江湖豪气。

  知识产权学院于波副教授、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刘婧副教授作为引进人才代表,同与会青年学者分享了成长经历和从教体会。人事处副处长高玉明介绍了学校人才引进政策和培养体系。




  423日下午,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裴长利、金震华、曾涛分别主持三场分论坛,与会青年学者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法律学院院长金可可、马长山教授、邓继好副教授、陈邦达副教授,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胡叶,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党委书记王栩叶,刑事司法学院党委书记王永全,商学院院长高汉、副院长贾彩彦,经济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钱玉林,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国元,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勇等学院领导和教师代表出席青年学者分论坛,就学院学科平台、科研创新、人才政策等与青年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学校坚持人才优先的内涵发展战略,突出“服务人才、发展人才”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岗位聘用体系、综合培训体系、评价激励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为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