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复旦教师详析大学自主招生 自招辅导不可信

http://shanghai.eol.cn/    文汇报  2012-02-03    

  ◆考核的绝不仅仅是记忆力、背诵能力,片面追求知识的堆积,特别是短时间的突击,显然无所裨益

  ◆考生一眼看到考题,脑中能迅速对应解题路径的占85%以上。真正会造成传言中“脑子一片空白”的高难题,绝不会超过10%

  ◆有些商业机构和所谓高校专家也为经济利益,自封自主招生笔试权威,希望家长和考生不要上当

  周晔 复旦大学教师、博士 美国普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由于笔者曾任复旦大学与高中母校的联络员,近来关于大学自主招生笔试的约见咨询或电话请教络绎不绝,最直观的感受是家长和考生们陷入了高度紧张与手足无措中,考生中弥漫着“千分考难、难于上青天”的舆论,过年的喜悦与轻松在这一人群中已是奢求。

  初步分析,造成此类“赶考族”焦虑的原因有二,一是“恐难症”,近年来,市面上流行的各类往届考生回忆及其衍生出的形形色色自主招生《辅导题库》难度高于高考;二是“同辈压力”,由于自主招生学校数量增多,参加大学自主招生笔试不再是少数“学习尖子”的专享,越来越多的学生不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无形中,身边的同学都在备战自主招生,要么参加辅导班,要么请老师开小灶,家长则各显神通,打听所谓“内幕”。家长同学谈论间听到别人这些“战果”又成为自身的压力,甚至“病急乱投医”。

  其实,如果理性思考大学自主招生的初衷,分析其人才选拔的理念与方式,将心态回归到自主招生对于大学精神和育人理念的本质上来,那么考生及其家人可以更合理、正确地准备这场选拔。

  大学自主招生,考的是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

  简单说,自主招生的宗旨是恢复大学人才选拔的功能,真正将符合自身育人理念的可造之才选拔到大学中来,指导思想是考察学生思维本领、逻辑能力特别是学习的方法与潜力,重点考核其未来的潜质。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学校希望考生能了解并理解其报考大学的属性、特征,特别是多年来坚持的育人理念。以复旦大学为例,大致可以归纳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12个字。

  既然指导思想是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和未来学习能力的测试,那么其考核的绝不仅仅是记忆能力和背诵能力,片面追求知识的堆积、特别是短时间的突击,显然无所裨益,反而会紧张焦虑,简单问题复杂化,原本掌握的知识也会变得模糊不清或杂乱混淆。

  透过大学的育人理念,可循考题特点和规律

  考题其实就代表了不同大学的育人理念,因此必然有鲜明的特点和规律可循。当然这里的规律不是“考经”或“宝典”,而是一些共性。从笔者所理解的复旦命题要求分析,难度要求和结构设计上,体现了12字的理念。

  所谓“宽口径、厚基础”就是说,考生一眼看到考题脑中能迅速对应解题路径的考题应占85%以上,真正会造成传言中“脑子一片空白”的高难题不会超过10%,由于是考察高中10门课程的知识,将这10%再分摊到考生的弱项上,概率就更微不足道了,希望大家把眼光放得“宽厚”些,因为也许自己认为简单的基础题,在别人那里就是拦路虎,这样平均下来,大家面对的难题,百分比都差不多,切忌因这10%而造成“上场昏”,将宝贵的时间纠结在少数题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丧失了本可以拿分的机会。

  “重能力、求创新”则表现在考题自身逻辑的“推导性”、“综合性”和选项的逻辑性。

  所谓推导性,则体现“步步为营”的特点,比如一道数学题,不仅要求考生求解x、y各自的值,还要进一步在选项中判断x与y的关系(充要条件、必要条件……等),俗话说多绕一个弯;

  所谓综合性,则体现“触类旁通”的特点,比如松花江化工污染事件的考题,既观察学生对新闻细节的把握和理解,又考核他们的有机化学知识,并且要求运用课堂中学过的化合反应方程式进行数学演算,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很多考生说,复旦千分考的交叉知识题特别多,比如数理化的交叉演算、文理间的言此求彼,图形题、应用题多等等,这些都是大学“通过固定数量的考题尽可能考察考生更多综合能力”的要求使然。

  所谓创新性则要求考生能“不走寻常路”,在扎实的基础上巧解、智解题目。比如,一道复杂的函数,最后求的是x-2y的绝对值或立方云云。有的考生脑子比较直,层层剥离,先将x、y的值分别求解再计算绝对值或立方,不仅浪费时间还走进死胡同。实际上,把x-2y的绝对值或立方看成一个整体,三下五除二就能直接找到答案了。这个例子也许并不准确,但这意味着考生有时要会剥离细枝末节、庖丁解牛,但有时也要学会高位切入,整体思考、系统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两种能力都是大学需要的。

  所谓选项的逻辑性则更多地考察学生对于对比法、排除法、分析法等基本逻辑和思维方法的掌握,在4个不同选项中寻找规律。比如一道英语句子要求选择适当的“动宾搭配”,这些动词乍一眼看来都适用,但是仔细根据上下文和语感分析,是可以去除杂质寻求最佳的,因为动词与上下文、介词与上下文以及句子本身包含的语境都构成了对正确选项的约束条件,四个选项比较,优劣也自见高低,有些很快可以排除。

  各类教辅材料和所谓“辅导班”,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越是认识自主招生本质、把握千分考规律的人,就越对粗制滥造的所谓“宝典秘笈”“真题押题”深恶痛绝,因为它们与大学希望通过自主招生体现的大学精神和育人理念是南辕北辙的,反而为学生再次套上应试教育的桎梏。

  我也曾看到过一些相关教辅题库,听到高中生向我转述的辅导班“讲义”,实在不敢恭维,原因有三:

  一是它们往往捡一些芝麻并告诉学生这是西瓜,试图窥斑见豹,押题求保。多数题库的来源要么是报纸上考后学生的回忆,要么是网络上流传的所谓真题,这些都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并且夸大了难题、忽略了整个命题结构的基础性。特别是考生回忆的那些题目,题干和选项都不尽准确,加上学生往往对难倒自己的题目记忆深刻,因此,使得“题库”难度“虚高”。

  二是不得自主招生的要义,简单的生搬硬套,拉扯一些貌似的“李鬼”题,混淆了考生的解题思路甚至误导考生。在我熟悉的政治、文学领域,这样的“李鬼”题弊端十分明显,基本上都是考核学生记忆中“抠字眼”的能力、死记硬背的准确度,而很少考核他们对时事和创新理论和创新名词的理解。比如,纠结“三公”是哪三个“公”、在字面和顺序上绕来绕去,而不是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对原理的分析应用。

  三是利用家长和考生“输不起”的心态和压力,追求商业利益。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摩拳擦掌”,求“辅”心切,于是考前辅导机构则坐收渔利,有些所谓高校专家也为经济利益放弃了大学精神,有的还自封自主招生笔试权威,希望家长和考生不要上当。

  自主招生笔试临近,我们不妨从大学的历史中体味它的特质。同时,打开视野,借助如今便捷的信息资源,厘清当前时事和社会现实中启迪青年人思考的命题,倾听文化传承创新等等的讨论,延展演绎思维的广度、训练归纳思维的精度,沿着这些寻找到打开大学之门的钥匙。这远远比挣扎在题山卷海,痛苦于“人有我无”的患得患失中,要好得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