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专业硕士培养意在缓解就业?

http://shanghai.eol.cn/    《中国青年报》  2011-12-13    

  不少高校新开设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相差无几

  在2010年新增的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频频出现的一个字眼是“加强实践教学”。方案还专门强调,如果对象是应届本科生,实践教学时间要不少于半年。这样的安排被一些媒体诟病为“增设专硕之意不在学位教育而在缓解就业”。

  在浙江大学教授卢庆国(化名)看来,这种表述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当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窘境:绝大多数人毕业后要走向实际工作岗位,而非传统的学术研究道路。卢庆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扩招,把那些最终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学术硕士”的“伪学术”面具戳破,还原其更为确切的命名——专业硕士;更为重要的是,新名字带给高校的挑战是——通过专业硕士的教育来缩小毕业生从校门到企业门的距离。

  学术导师换个名字就成了专业硕士导师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操太圣正在进行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课题研究。他发现,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的增加,导师队伍建设问题更加紧迫,“师资配置不到位成了高校难以建立有效培养模式的重要原因。”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导师的实战能力要求较高,“单凭原有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显然不够。”操太圣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当下一些高校只能聘请实践部门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或是要求现有导师转型;但前者毕竟是兼职身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后者的转型则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为看不惯兼职教师只是和学生吹吹牛、侃大山,云南财经大学副校长伏润民刚刚解聘了一个来自业界的老总。在他看来,专业硕士应该有大量业内导师或兼职教师,但并不是每一位老总都能做导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也难以胜任这一岗位。

  其实,不少高校的研究生院曾下发过有关文件,要求各院系调整专业学位培养方式,各院系的领导和导师尽管知道两者的差别,但在实际中很难操作。操太圣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不少教师还是根据过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和方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些教师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太刻板。”操太圣说,一些教师还是习惯性地将研究生教育与学术训练联系起来,“目前脱产研究生中也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体,这也使得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以此为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