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海外,学会克服文化冲击波
http://shanghai.eol.cn/ 2011-09-20 大 中 小
8月下旬,几名留美学生创办的“中美精英学生峰会”在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得到众多学生的响应。笔者前往现场探访,发现创办学生实为上海籍学生,目前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圣母大学、杜克大学等。与他们一起出现的,还有蒋昌建、袁岳等“名嘴”,公益论坛的目的只有一个:告诉即将赴美的留学生,如何最好地克服文化上的冲击波。
1、尽可能选择住校
建议留学生最好选择住校,和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在一起,体验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2、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国外社团活动丰富,这是培养沟通与合作精神的好机会,对日后踏上工作岗位也是很好的磨炼。
3、必要时在国外发生一段情感
在大学时期谈恋爱,不意味鼓励滥交,而是要让学生有一段情感磨砺。踏入大学就意味着即将踏入社会,而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异性,才可以算是一个完型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在必要的时机谈一次恋爱,能够让孩子更懂得珍惜、迁就、照顾对方,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事实上,你未来人生的伴侣往往是你在学生时代遇到的,当你踏上工作岗位后,那样的缘分也渐少。
4、毕业后不妨留在当地工作几年
毕业后,留学生不必急于回国,可先在当地找一份工作,待两三年或更久之后再回来。学生选择的留学国家往往也是发达国家,技术层面较先进,工作经历能帮助大家做选择,告诉大家回国后应该做什么。另外,建议留学生在回国前,先了解中国国情、自己将来的发展定位、发展领域,以便更好地融入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
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说过:“成就你的未必是你计划好的。”留学应该早作打算和规划,但也不能盲目地做打算,要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做调整和试探。在将来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你就会明白,知识让你增长智慧,而做人,尤其是在跨文化环境中做人,更能成就你。
5、上大学前就确立好职业
一个精英学生心灵断乳要早,建议学生在上大学前,为自己选一个职业,而不是专业。并且,这个专业要适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而不要盲从。目前,上海的家长普遍让孩子学习投资和金融,而家长和学生却全然不知,社会上的那个“投资”究竟是什么。
就以投行为例,这不是人人都能适应的。做投行的人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体质够好。投行的工作时间是普通工作时间的三倍,而如今缺乏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体力上绝对不能达标。其次,要有探险精神。专业的投资是要把未来高度不确定的收益,当成现实的交易工具或者交易内容进行交易,而这个收益却是普通人在常规状态下不敢判断的。第三,要有创新思想,把国外优秀的先例引入进来。在做专业以及职业抉择时,同学们要回归自我。
6、勇敢去尝试全新事物
今年,杜克大学校长给所有学生写了一封邮件,鼓励大家不要总是走进单一的教学楼,要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去尝试全新的事物。留学生既然已经身在国外,就要尽可能地学到西方教育的灵魂,充分打开大脑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在这个时代,机会一定不会属于任何复制品,也不会有任何一条没有风险的路。跳出思维定势,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并为之奋斗,机会属于勇敢创新的人,并不在乎你到底是“海归”或是“草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