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卫小春教授负责的“关节软骨浅表层在骨关节炎早期诊治中的功能及应用基础研究”获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集成重大项目,获批直接经费1000万元,这是山西医科大学继2022年首次获批集成重大项目后,再次获批千万元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山西医科大学解军教授负责的“叶酸不应答型神经管畸形重要易感因素、发病机制及早期干预策略研究”和郜原教授负责的“靶向调节线粒体功能促进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机制研究”分别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获批直接经费均为260万元;山西医科大学区域创新联合基金资助率名列全省前茅。
“关节软骨浅表层在骨关节炎早期诊治中的功能及应用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集成重大项目由山西医科大学骨与软组织修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卫小春教授牵头。该项目聚焦关节软骨浅表层(SFZ),利用自研新技术探讨其正常结构、组成及功能,提出SFZ“三层结构”理论;筛选早期诊断标志物,研发在体可视化诊断试剂,建立SFZ损伤组织学、MRI、关节镜早期诊断评估标准体系,力求“早期诊断骨关节炎(OA)”;研发RNA纳米递送系统、3D打印仿生墨水及“关节油漆”涂层修复SFZ损伤,通过基因疗法及组织工程技术重建SFZ,早期治疗OA。本项目将提出新理论、建立新标准、研发新技术新设施,开展成果转化,另辟蹊径突破OA早期诊治难的困境。
“叶酸不应答型神经管畸形重要易感因素、发病机制及早期干预策略研究”由煤炭环境致病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解军教授领衔,该团队长期深耕在神经管畸形的致病机制及其早期干预研究领域,曾先后发现环境暴露和遗传因素改变是神经管畸形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通过多组学联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早期风险预测模型,旨在为神经管畸形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思路。这一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意义,也对提升我国特别是山西省儿童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靶向调节线粒体功能促进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机制研究”由山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郜原教授牵头,该项目分别从增强干细胞源性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调控病变视网膜免疫微环境两方面,寻找并验证维持小胶质细胞线粒体功能和代谢稳态的关键靶点,最终为新药研发和新型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为防治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等重大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策略。
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山西医科大学以解决国家人口与健康领域实际需求和具体问题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生物医学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立足山西省医药健康发展需求,重点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集中精力组织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实现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
近三年来,山西医科大学连续在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区域联合集成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区域联合重点项目等方面取得突破,共获批15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基础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攀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