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十三五”以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几个亮眼的数字:
新增共建中西部高校39所;
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经费总计超过500亿元;
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共建带动中西部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超190亿元;
西部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万余个;
面向西部高校提供近14万门慕课及小规模订制课程服务
…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从普通高校的数量、教师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都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承担着为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部全面振兴和国家高质量发展进程。
但长期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普通高等教育在高校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贫富”不均衡的现象。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重点院校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三座大山。
“怎么支持都不过分”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金字塔”的富聚效应,而不是“五指山”的均衡、充分发展。
长期以来,受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高等教育呈现出“东强西弱”的非均衡发展局面,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数量偏少。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部、中西部的A类学科占比分别为70.72%、29.28%。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东部地区高校入选82所,而中西部高校总共入选55所。
“2019年东部地区每百万人拥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数为0.15所,中部地区为0.06所,西部地区为0.07所;2018年东部地区高校校均办学经费为11.07亿元,中部地区高校为7.26亿元,西部地区高校为6.74亿元;2018年东部地区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为2.29万元,中部地区高校为1.40万元,西部地区高校为1.38万元……”
数据显示,在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类关键指标中,中西部地区高校与东部地区高校的区域差距指数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中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对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距较大。2001-2019年,我国中、西、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8%、2.71%、4.84%。
据教育部科技司统计,2020年,在校均专利出售方面,东部高校约为中西部高校的3倍;在校均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方面,东部高校是中西部地区的约4倍。
中西部高校由于待遇、科研条件、地区经济、生活环境等差距,在招生和人才上都处于劣势。
在人才流失严重的兰州大学,有这样一句话:这些年兰大外流的老师,都能在外地再建一座兰大。兰州大学原校长也曾公开向东部高校求情,“不要再挖我们的人才”。
去年10月,通过全球竞聘获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任职多年的黎家教授,已赴广州大学任职,担任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黎家为“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专家”
中西部高校吸引人才的优势本就不大,主要靠自己培养,而本土培养的优秀种子选手也不断外流。
从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平均占比看,2019年,东部高校为34%,中西部高校为26%。从高层次人才看,2020年,东部高校长江学者、“杰青”“优青”占比超过60%,中西部共计不足40%。
东部高校得益于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入的“输血”,而中西部高校则“失血“严重。
东部地区部分发达省份形成了高水平创新集聚的良性循环,而西部地区形成明显的“洼地”。
“脱胎换骨”式的提升
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接连做出重大部署。
2021年,适逢青海大学对口支援20周年。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标志着清华大学支援青海大学正式启动。
20年来,教育部先后确定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14所部属高校对口支援青海高校,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多层次支援,实践了高水平大学“团队式”帮扶的新模式。
尤其五所大学为青海大学的对口支援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点支援青海大学农牧类学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对口支援地质工程系;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盐湖化工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对口支援医学类学科、北京化工大学对口支援化学化工类学科。
这所位于西北内陆的高校,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都有支援高校帮扶。形成了在清华大学全方位对口支援的框架下,六所高校共同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相关学科发展的模式。
对口支援使青海大学从一所西部普通高校,先后成为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实现了罕见的学校发展“三级跳”。
图源:青海大学官网
去年12月27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梅岩感慨:“20年来,在教育部和对口支援高校的倾情倾力支持下,青海高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提升。”
整体办学实力大幅提升,青海大学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跨越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中西部高校振兴的典例。
“十三五”以来,教育部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共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工作,新增共建中西部高校39所。共建促使中西部高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土地、编制等支持大幅提高。
此外,积极拓展119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东部高水平地方高校支援103所中西部高校工作,实现了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通过对口支援,教育部单独划拨定向单招博士指标4507个、硕士指标1522个。“为受援高校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开通绿色通道,提高了西部高等教育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和内涵式发展水平,实现了招生规模、科研经费、学位授予点数量等办学指标的快速增长。”
华东理工大学与相距超过4000公里的喀什大学共同组成教学团队,用线上同步课程、线下辅导加针对性补课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学期《无机化学》的授课,尽管课程难度加大,但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截至目前,教育部组织12个联盟组织和单位面向西部高校提供近14万门慕课以及小规模定制课程服务,已有725所西部高校使用慕课开展教学,占西部高校的97.3%,学生参与学习达1.63亿人次。
教育部共选派900余名干部到中西部高校挂职工作,9700余名教师到受援高校开展交流活动。中西部高校共选派3800多名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挂职锻炼、88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
“走一条新路、布一个大局、下一盘大棋、推一组大招”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十四五”规划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望超过60%。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大众化、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新形态呼之欲出。
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也进入攻坚新节点、新阶段。
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以西安、兰州为战略支点,带动引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打造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推动高校集群发展。建立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支援对接平台,精准实施对口支援。
未来将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建设高等教育创新综合平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科研、人才资源;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智慧农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等。
如果说,对口援建属于“输血”,此番节点,中西部高校“造血”大变动已悄然拉开帷幕。
“走一条新路、下一盘大棋、布一个大局、推一组大招”!
西安、兰州和重庆、成都四城成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支点,将推动中西部高校校际合作增强,与地域整合发展程度更强,形成创新集聚的良性循环。
此外,特色发展也是振兴之路,中西部地区区域特色鲜明,在教育“十四五”的东风下,将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互补、引领作用强劲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人留下,才有希望。近些年,中西部向心力也不断增强,毕业生也能留得住,西部正在“筑高楼”。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介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已内化为交大学子最鲜明的精神烙印。2020届毕业生,留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有2199名,占签约就业总人数的47.58%。”
此前,李克强总理在视察西安交通大学时,对同学们说:“我很高兴听到,西安交大的毕业生近几年留在西部的越来越多了,已经接近一半。过去人才流动有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现在西部也在搭筑引凤高楼。”
图源:陕西广播电视台
展望“十四五”,吴岩强调:“我们要在两个方面持续用力。一是要在持续精准的输血方面拿出实招和硬招,帮助中西部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吸引一批高层次的人才,布局一批重大平台和资源,提升中西部高校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二是要更加积极地造血。引领中西部高校把眼睛向东、向上变成眼睛向西、向下,把服务中西部、奉献中西部、引领中西部作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第一使命、第一标准。”
共同富裕,基础是富裕,关键是共享,重点是缩小差距。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也要实现“共同富裕”,着力缩小差距,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不论哪个区域的高等教育都要“富起来”、“强起来”。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管培俊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张添福 《中国六高校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纪实:硬是在麻袋上绣出了一朵花》 中国新闻网
《西安交通大学:近半签约毕业生留在西部就业》 中国教育报
作者:中国教育在线-李璐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