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与LHAASO合作组在Nature发表重大科学发现;贾大团队在Nature子刊连发2篇高水平论文;华西医院牵头制定的糖尿病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发布……近期,四川大学一系列重要科研进展发布。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与LHAASO合作组在Nature发表重大科学发现
5月17日,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参与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英文简称LHAASO)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探测到能量高达1.4PeV(1PeV=一千万亿电子伏)的γ光子,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高能量γ光子,来源于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域。同时,LHAASO还宣布发现了银河系中12个超高能γ射线源候选天体。
以上科学成果已于当日通过LHAASO合作组以《Ultrahigh-energy photons up to 1.4 petaelectronvolts from 12 γ-ray Galactic sources》为题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物理学院辐射探测与核电子学课题组杨朝文教授、周荣副教授、王忠海副教授、康明铭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LHAASO是国家批准建设在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大学是该建设项目重要成员单位,物理学院辐射探测与核电子学课题组承担了LHAASO三种类型探测器其中两种探测器(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和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的读出电子学研制任务。其中,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的探测能量范围为0.1PeV至100PeV,为LHAASO项目中探测能量段最高的探测器。
四川大学贾大团队连发两篇高水平论文 临床样本数据与患者基因突变分析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贾大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Nature子刊《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通讯作者贾大、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高宁)、《Molecular Biomedicine》(通讯作者贾大、华西第二医院涂英凤、蔡晓唐)连发2篇高水平论文,阐明了GMPPA与GMPPB协同维持体内GDP-甘露糖水平的分子机制,揭示了GMPPA与GMPPB 突变导致先天性糖基化疾病的原因,并探讨了GMPPA与GMPPB先天性糖基化疾病的可能治疗办法。该研究为先天性糖基化相关疾病在临床上的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贾大,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专家。课题组综合利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学、模式动物 (斑马鱼与小鼠)等多种手段,来回答囊泡运输及相关疾病致病机制的问题,并探讨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案。共发表SCI论文38 篇,被引用超过4000余次。自2015年10月加入四川大学,作为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JCB、NSMB、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PLoS Biology、STTT、Molecular Biomedicine、JBC等期刊发表论文。2018年,课题组研究成果入选四川大学“十大基础科学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制定的糖尿病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发布
5月11日,《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的新型降糖药物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临床医生/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循证评价与快速指南研究室副主任李舍予副教授、老年医学中心郝秋奎副教授和美国Kansas大学Reem A Mustafa教授联合全球十多个国家的临床和方法学专家,制定了该指南。李舍予为该指南执笔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指南牵头单位。
该指南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舍予医生和美国Kansas大学Reem A Mustafa医生担任临床主席,老年医学中心郝秋奎医生担任方法学主席。来自十余个国家的内分泌、肾脏、全科医学、老年医学的临床医生、方法学家和患者代表参与了指南的制定。该指南的3项附属研究,包括降糖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2型糖尿病预后模型研究和患者价值观与偏好,分别发表于BMJ、Heart和BMJ Open上,李舍予医生和郝秋奎医生参与了所有3项研究。佛罗里达大学药学系的Steven M Smith教授同期撰写述评高度肯定该指南在糖尿病药物治疗领域的划时代意义。该指南是首个由中国内地学者担任临床主席的国际主流糖尿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和MAGIC中国中心及循证评价与快速指南研究室成立以来首个标志性成果。
《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是BMJ出版集团(以下简称BMJ)旗下享誉世界的顶级综合医学期刊,始创于1840年。
四川大学罗涛副研究员团队揭示水源性致病菌——堪萨斯分枝杆菌的传播、进化及宿主适应机制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罗涛副研究员联合复旦大学高谦教授团队及国内外多家机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Population genomic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to humans of the waterborne pathogenMycobacterium kansasii”的论文。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罗涛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四川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
本研究对从全球17个国家不同年代(1990-2015)收集的堪萨斯分枝杆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各地的堪萨斯分枝杆菌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祖先大致起源于上世纪初的欧洲,然后随全球化进程播散到世界各地。分析发现,大多数临床菌株基因组上都存在大量其他水源分枝杆菌的核酸片段,这与只能在人群中传播的结核分枝杆菌截然不同;该结果为堪萨斯分枝杆菌主要通过水源性途径感染人类这一前期推论提供了首个遗传学证据。进一步分析1990-1996年间澳大利亚发生的一次爆发流行证实,临床聚集性感染是由不同个体暴露于带菌水体所致,并未发现“人传人”证据,但考虑其临床感染症状与结核病高度相似,以及其不断增强的宿主适应能力,公共卫生部门需加强对该病原体的监测,以防其进化为能在人群中传播的专性致病菌。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本文发现堪萨斯分枝杆菌保留了丙酸盐代谢相关基因簇,使其在宿主体内分解胆固醇等营养物质过程中不会因丙酸盐堆积产生毒副作用。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堪萨斯分枝杆菌特异性致病因子EspE样蛋白,该蛋白在堪萨斯分枝杆菌中发生了多次扩张,很可能通过分枝杆菌毒力相关分泌系统ESX-1分泌到细胞表面起到调控宿主免疫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及表型分析,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堪萨斯分枝杆菌一系列的宿主适应机制。
四川大学成立全省首个5G+XR联合创新实验室
近日,“智慧教育新时代 川大聚群贤英才”5G+XR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
作为全省首个5G+XR联合创新实验室,四川大学和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将分别发挥在科学教研、云网数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5G+XR方向理论和实践探索,助推产、学、研成果转化。双方将对5G、虚拟实现、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虚拟技术在教育应用、产业链发展、医学诊疗、智慧校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助推产、教、研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型。
5G+XR联合创新实验室将对数字孪生、场景教学、沉浸式学习、智慧课堂、远程课堂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搭建以全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为基础的“XR实验研究平台”,积极推进XR方向理论和实践探索,实现XR技术在教学、医疗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