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助力 科医赋能:成体人的冬奥情怀,从索契开始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已圆满落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从多个项目零的突破,到历史最佳战绩被一次次刷新,“突破与超越”成为了中国军团在本届冬奥会上的关键词,北京冬奥精神将激励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再创佳绩。在这场“突破与超越”中,由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等部门的专家组成的成都体育学院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直接助力3金1银1铜,其中包括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首金和男子速度滑冰冬奥历史首金,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为成都体育学院发去感谢信。对团队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成都体育学院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医生参加冬奥表彰会
成都体育学院副院长、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何本祥教授,罗安民副教授受邀作为运动医学专家,与一直驻队服务的吴宇栋、冯正凯、陈浩蒙、张康等入选为保障营成员,进驻中国队之家提供医疗保障服务和指导。戴玮、田野、孙海伦、王韩4位医生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作为队医分别随短道速滑队、速度滑冰队、冰壶队、冰球男队奋战冬奥。杨敏医生、黄思澈分别作为残奥单板滑雪队、高山滑雪队队医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与冬残奥健儿一同征战,为冬奥健儿保驾护航。
学校参加北京冬奥会保障人员在奥运村合影(左起:孙海伦、冯正凯、田野、何本祥、罗安民、戴玮、吴宇栋)
成都体育学院作为国内唯一具有中医学学士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体育院校,90%以上人员毕业后投身到运动队与健康服务领域,培养出中国奥运代表团医务总监、国家级名老中医、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美国运动医学会科研奖励委员会主席等优秀人才,在本届冬奥会中贡献了成体力量。多年来,一直把发挥运动医学的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国家奥运争光战略作为建设重点,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彰显了高等院校服务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担当作为。
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支强大队伍的支撑,守正创新,耗时数年,一直致力于做好一件事,细数“成体人冬奥情怀”,有以下四个关键词:
运动医学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专家们在冰丝带合影(左起:冯正凯、何本祥、罗安民、田野)
戴玮副主任医师(二排右五)、吴宇栋(三排右五)与中国短道速滑队北京冬奥会收官合影
关键词一:突破与超越
运动医学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从助力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队获2金3银1铜,相关科研成果获国家体育总局“第22届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到助力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唯一一枚金牌的取得,再到本届的3金1银1铜的取得,实现整体参与人数、保障队伍数、助力金牌、奖牌数的多重突破。
在北京冬奥会整个备战周期,成都体育学院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先后派出队医50余人次,专家巡诊(包括线上远程会诊)等 60余次,运动员前来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员康疗服务中心治疗12人,为短道速滑、雪车、单板滑雪障碍追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冬残奥单板滑雪、高山滑雪、轮椅冰壶等10余支队伍提供科医保障服务,获29金 26银 23铜,相关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获评科医服务先进集体,驻队队医和专家在2019-2020和2020-2021两个赛季分获先进个人和科医服务先进个人。
何本祥教授(左二)、罗安民副教授(右二)、田野(左一)、冯正凯(右一)医生与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高亭宇合影
戴玮副主任医师(右二)在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队比赛现场保障
成都体育学院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现场
2019-2020赛季唯一一位受表彰的队医 国家总局局长苟仲文为中国冰壶队队医孙海伦颁发荣誉证书
关键词二:科医赋能“成体”模式全周期提升竞技表现能力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制定专门的服务保障方案,组建伤病、营养、心理等6个学科组,通过线上+线下、远程+驻队、定期+不定期巡诊的方式,对伤病、康复、体能、心理、营养、睡眠、医务监督、训练等单一学科独自作战的现状得到改善,构建了多学科协同、全方位保障,覆盖竞技体育全周期的“医体融合、体科互参、衷中参西、防治康训一体化”的竞技保障模式。
成都体育学院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2020-2021赛季表彰大会被授予“科医服务先进集体”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自2013年6月起,首次以科技课题项目的形式,为国家短道速滑等运动队进行医疗保障。截至目前,团队共承担30余项冬季中心冬奥医疗康复保障项目。
团队对标“体育强国”关于竞技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战略需求,依托国家体育总局系列科技助力奥运课题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课题等研究平台,紧紧抓住“运动伤病可制约竞技体育发展——运动表现是取得金牌的关键——多学科协同科医攻关模式是重要保障”三个层面的问题,围绕“医体融合”促进运动表现能力提升的关键核心问题,针对竞速类与对抗类10个冬季项目国家队,从技战术监控、智慧冰场、伤病预警、心理调控、文化建设、膳食营养、冬季项目保健食品等多方面,分别就冬季项目的运动性伤病与疲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运动性疲劳的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运动损伤发生规律防治及康复技术的研究、疲劳相关疾病康复关键技术应用、运动员重返赛场的技能与体能评价体系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创新研发了8种运动性疲劳防治关键技术、13种运动性损伤防治热身及防护技术、10种康复理疗技术、10种运动康复技术和7种功能评估技术,为112余名运动员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运动员的伤病防治当中,实现伤病发生率下降20%以上、重返赛场比例提升40%以上。
运动医学复合型医疗保障团队负责人何本祥教授带队在北京首钢训练基地巡诊后组织病例讨论
运动医学复合型医疗保障团队专家罗安民副教授为中国短道速滑队队员武大靖进行伤病诊断
运动医学复合型医疗保障团队专家敬容副主任医师为中国短道速滑队队员任子威进行肌骨超声检查
运动医学复合型医疗保障团队专家胡毓诗教授为中国短道速滑队队员韩雨桐进行郑氏手法治疗
运动医学复合型医疗保障团队专家廖远朋教授为中国短道速滑队队员武大靖进行郑氏手法治疗
关键词三:经典传承“硬实力”助燃“中医热”
传统医学在保障中有独特优势,引领欧美国家“中医热”。竞技体育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较量,还要比拼综合实力,比拼科技、医疗保障等。欧美国家在“运动康复”方面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在运动员机能监测手段、评估方法、保障能力方面有他们的优势。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更是在欧美国家呈现“中医热”,比如手法、火罐、针灸等。同时运动员实时数据的监测、中医体质辨识、中西医综合干预、营养的补充、缓解疲劳的方式等也是让国外运动员非常羡慕的。
何本祥教授为中国速度滑冰队队员拔罐治疗
罗安民副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团保障营医疗专家应用中医手法为速度滑冰队加拿大康复专家Ivan治疗
“黑科技”与“硬实力”交融,冬奥会备战期间,成都体育学院为所保障的队伍送去中医四诊仪,只需通过电脑测量脉搏,并采集舌图、舌下脉络图、面图综合分析,便可为运动员进行体质辨识,提供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足浴指导、中医理疗、节气指导等。
中国短道速滑队使用中医四诊仪进行体质测评并制定健康管理方案
此外,由于反兴奋剂的相关严格规定,运动员们在用药方面特别小心和谨慎,中医传统方法的应用,可以很好地满足竞技运动反兴奋剂的规定。何本祥教授表示通常会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指标进行选择,考虑到运动员个体差异,兼顾“依从性”“过敏”“隐私保护”等问题,所以在治疗方法选择上还是有许多的局限性。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通常会把“疗效”和“安全”放在首位,常用的方法还是中医疗法,如推拿、针灸等。
平昌冬奥会出征前夕,何本祥教授用郑氏手法纠正武大靖胸椎小关节紊乱
关键词四:冰雪“新时尚”,冬奥“遗产”永不落幕
冬奥会喜逢中国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带“火”了冰雪运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冬奥遗产”。这项基于全民健身需求的群众性运动战略,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作为体育学院,作为体育学院附属医院,应当发挥好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将冰雪运动和冰雪运动的防护知识宣传普及出去。
网络流行语是“雪道的尽头是骨科”,何本祥教授对此种说法表示非常不赞同。他认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呈现出了“冰雪热”,虽然冰雪运动的伤病率比较高,但只要有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有专业人士的指导、遵守雪场的安全原则,做好伤病预防等,冰雪运动就和其他常见运动一样。
周凌副主任医师讲解国家队运动员伤病预防
杨敏为残奥单板滑雪队运动员针灸治疗
黄思澈为残奥高山滑雪队运动员推拿治疗
回望来路,中国的奥运冰雪路,步履铿锵。面向未来,中国的体育强国路,昂首阔步。成都体育学院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表示,将深入学习北京冬奥精神,持续加强团队建设,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中国健儿在国际赛场为国争光保驾护航,为体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