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长江职院建立“5+2”访企拓岗新模式,让拓岗实效惠及每位学生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要求,实现2023届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将拓展市场性就业岗位作为当下就业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了“5+2”访企拓岗模式,即发挥“5路径”——政府、专业群、网络平台、教师、校友的力量,形成“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合力。鼓励全员行动,提质、提量、提效为学生提供求职就业优质岗位资源,确保访企拓岗工作成效,真正让岗位资源惠及每位学生。
依托政府平台资源,强化访企拓岗公信度
依托省、市、区各级政府部门的优质资源,与多家企业建立联系,全面提升拓岗工作成效。4月,长江职院在成都市工商联、致公党成都市委的支持下,邀请52家企业到校开展“校企联动春风行,万家企业进校园”校企对接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学院对8家企业进行了“就业基地”授牌,与10家企业正式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与15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5月,学院组织开展了2023年春季大型校园双选会,共邀请到200余家企业,为学生提供近4000个岗位,参会学生3000余人,组织现场面试及宣讲共计40余场,收到学生简历5000余份。学校还依托政府部门的平台,与各行业协会、商会、园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双百行动”“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项目的人才培养和就业交流活动。
组建专业群拓岗组,确保岗位拓展精准度
长江职院组建了10个专业群拓岗组,由专业群负责人牵头,各专业教师兼拓岗员,形成了专业群拓岗工作小组。各专业群拓岗组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访企拓岗工作,与相关行业、企业、机构建立联系,了解行业动态和用人需求,推荐毕业生和实习生,促成就业意向和签约。例如,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群走访了20余家建筑装饰、建筑施工、建筑信息化管理等企业,新拓展了5家有深度合作意向的用人单位,建立BIM 精英订单班;软件专业群走访了多家公司,针对网络安全、软件测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软件开发等岗位开展岗位调研工作,签约10家合作企业,提供招聘岗位300余个。各专业群拓岗组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交流访企拓岗情况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解决对策和工作计划。
升级网络拓岗平台,扩大企业来源广泛度
学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升级了“云就业”网络平台,拓岗工作从“被动”等待企业申请入驻审核升级成为“主动”邀请企业入驻,并积极引导企业在线发布招聘信息,保证每天都有岗位信息推送。且通过线上AI智能简历指导系统,组织了“简历大赛”。利用网络平台,开放了“云程生涯规划工作室”线上咨询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线上讲座、辅导、答疑。2个月新增入驻企业2000余家,新增关注学生3000余人,精准推送就业岗位6500余个,确保就业资讯能真正惠及于生。
开展导师拓岗培训,加强全员拓岗参与度
学院实行就业班导师管理制度,每位毕业生都有2位导师对其提供就业指导和求职帮扶。定期开展导师拓岗培训,邀请政府部门、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进行政策解读、行业分析、技能培训等,提高导师的拓岗意识和能力。鼓励导师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工作,为所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岗位。定期组织导师进行访企拓岗工作的交流和总结,将岗位拓展量及毕业生吸纳率,作为就业先进的重要评选依据,激发导师的拓岗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全员积极访企拓岗的良好工作氛围。
搭建“校友帮”就业群,发挥就业先进影响度
学院高度重视校友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搭建“校友帮”就业群,利用社交软件,建立了各专业群、各届毕业生、重点就业地区的校友群20余个,定期发布就业信息,邀请校友分享就业经验,组织校友进行线上线下互动。通过“校友帮”就业群,与各地各行业的校友建立联系,了解用人需求,推荐毕业生,拓展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就业“传帮带”活动,邀请10余名优秀校友担任毕业生的导师,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培训、岗位推荐等服务,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和能力。
截至目前,学院已开展企业走访200余家,与重庆、上海、四川等地500余家用人单位(含国企、港企、台企)建立联系,其中校友单位90余家,共为学生拓展了15000余个就业岗位,开展专场招聘活动150余场。通过“5+2”的访企拓岗工作模式,提升了学校访企拓岗工作的质量、数量和效率,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和岗位,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和顺利签约。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继续坚持“5+2”的访企拓岗工作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访企拓岗工作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专家、教师、校友等各方的沟通和协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服务,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