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1〕第18期
中国传媒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两个大局,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守正创新,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创作实践等工作,努力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和人才培养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聚焦人才培养,精心育好“生力军”。坚持立德树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载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铸魂、用人文素养修身、用国际视野拓界、用特色项目托举、用未来媒体创新,精心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国际传播人才。在1959年开设泰米尔语,1965年开设普什图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斯瓦希里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印地语等7个语种专业基础上,持续增设日语、朝鲜语、马来语、乌尔都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俄语、匈牙利语等11个本科专业。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推动新闻传播、语言传播、技术传播的互通互融,形成以英语、非通用语、影视译制等20余个本科专业为支撑的多语种人才培养矩阵。拓宽培养层次,发挥引领辐射,不断完善覆盖国内外、贯通本硕博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育体系。2010年起开设“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班”“全球传播双硕士学位国际交流项目”“传播学博士国际生班”,累计培养近300名国际传播人才。2012年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班”,面向全球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国际留学生,着力打造国际传播专门人才培养实验区,已培养来自五大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留学生。2014年设立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本科专业,持续为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提供高质量后备人才。
打造高端智库,勠力写好“重头戏”。立足学校科研机构特色,着力推进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出更多高质量学术品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学术智库,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利用好“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媒体融合领域前沿问题,聚力“媒体融合的服务模式”“媒体综合传播与未来形态”“媒体信息智能处理”三个主攻方向,持续助推高新科技在媒体融合与传播领域的迭代升级,加快推进科技驱动下的媒体融合与传播模式创新步伐。巩固好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的品牌优势,承担重大研究项目33项,深度参与《国际传播》期刊建设,持续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国际化学术网络。发挥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先发优势,设立7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外研究中心”,发起成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举办“中国智库论坛”“世界智库论坛”等品牌活动,系统研究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项目建设、学术研究和国际传播。创建好覆盖主要大国、重点国家地区和关键小国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团队、科研平台,做精做细做强国别与区域研究。
创作精品佳作,唱响中国“好声音”。发挥多语种专业优势,组织师生承担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江新语》等重要文件、著作的翻译工作,全面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宣传,全力服务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和传播。发挥影视译制优势,以多种语言译制《舌尖上的中国》等90多部中国影视作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助力文化强国进程。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承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电视转播工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服务保障等重大任务,参与伦敦、里约、东京奥运会的转播工作,完成大型对外纪录片《记住乡愁》撰稿工作,参与策划北京国际游戏创新科技展等国际活动,助力国际文化交流事业。发挥艺术创作优势,多部作品入围斯图加特国际动画节、东京国际动画节等世界重要动画节,一批学院派动画电影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等国际影展上斩获荣誉,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展示了中国特色、中国智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