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黑龙江省探索“五有”模式 积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2-03-22 16:26:00
黑龙江省教育厅
作者:

  黑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以“五有”模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发挥好每门课程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整体推进“有谋划”。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开展专项调研,统筹指导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出台《黑龙江省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指导意见》《黑龙江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保障。组织召开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等,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总要求”,明确将课程思政建设列为高校“一把手工程”的“总基调”和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总目标”。全省80所高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门工作会议85场次,切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提升能力“有办法”。成立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委员会,邀请28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名师担任委员,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政策制定、项目评审、咨询指导、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质量。组建涵盖全省高校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打造交流互鉴平台,形成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成立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推动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探索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相结合的模式,着力构建研究生教育思政教育大格局。依托省级教师教学发展联盟,面向全省高校教师组织多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共培训教师3万余人次;组织全省1.3万余名高校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班。举办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设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3个赛道,吸引1349位教师参赛,实现了高校全覆盖、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课程全覆盖,检验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实践效果,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赛训融合。

  典型引路“有标杆”。组织开展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遴选,近两年认定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课程、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项目250余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方向进行示范课程重点培育,积极打造和推荐名师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6项,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个教学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2所高校24门课程及团队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组织全省60余所高校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鼓励支持“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牵头课程思政建设,自主立项1479个,着力打造一批示范课堂,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凝练一批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阶段性成果。

  落地落实“有保障”。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本科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等系列工作中;在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表彰奖励评选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启动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评,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高校自评和专家实地考察评审等方式,督促指导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再深化、再推进、再提高。成立黑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训指导、交流研讨,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奖励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2021年累计投入440万元对示范高校和示范中心予以重点支持。在省教改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19所高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51所高校设立了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

  宣传推广“有成效”。建立全省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网站和教学资源库,上线课程近百门,持续更新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省赛获奖教师授课实录、优秀教学案例等资源。举办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成果巡展,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号设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巡展”专栏,编印《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汇编》,总结展示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思路、经验做法,分批次、分类别全面展示课程思政名师、名课风采,切实推进优质资源共享,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点击量达2万余人次。20所高校设立专题网站,23所高校建设教学平台,22所高校鼓励教师总结实践经验,发表学术或教研文章近百篇,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黑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以“五有”模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发挥好每门课程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整体推进“有谋划”。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开展专项调研,统筹指导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出台《黑龙江省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指导意见》《黑龙江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保障。组织召开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等,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总要求”,明确将课程思政建设列为高校“一把手工程”的“总基调”和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总目标”。全省80所高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门工作会议85场次,切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提升能力“有办法”。成立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委员会,邀请28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名师担任委员,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政策制定、项目评审、咨询指导、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质量。组建涵盖全省高校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打造交流互鉴平台,形成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成立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联盟,推动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探索课程思政和导学思政相结合的模式,着力构建研究生教育思政教育大格局。依托省级教师教学发展联盟,面向全省高校教师组织多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共培训教师3万余人次;组织全省1.3万余名高校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班。举办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设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3个赛道,吸引1349位教师参赛,实现了高校全覆盖、学段全覆盖、学科全覆盖、课程全覆盖,检验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实践效果,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赛训融合。

  典型引路“有标杆”。组织开展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遴选,近两年认定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课程、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项目250余项。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方向进行示范课程重点培育,积极打造和推荐名师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6项,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个教学研究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2所高校24门课程及团队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组织全省60余所高校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鼓励支持“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牵头课程思政建设,自主立项1479个,着力打造一批示范课堂,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凝练一批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阶段性成果。

  落地落实“有保障”。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本科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等系列工作中;在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表彰奖励评选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启动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评,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高校自评和专家实地考察评审等方式,督促指导高校将课程思政建设再深化、再推进、再提高。成立黑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训指导、交流研讨,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奖励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2021年累计投入440万元对示范高校和示范中心予以重点支持。在省教改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19所高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51所高校设立了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

  宣传推广“有成效”。建立全省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网站和教学资源库,上线课程近百门,持续更新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省赛获奖教师授课实录、优秀教学案例等资源。举办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成果巡展,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号设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巡展”专栏,编印《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汇编》,总结展示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思路、经验做法,分批次、分类别全面展示课程思政名师、名课风采,切实推进优质资源共享,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点击量达2万余人次。20所高校设立专题网站,23所高校建设教学平台,22所高校鼓励教师总结实践经验,发表学术或教研文章近百篇,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