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
日前,在三周年之际,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高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当天,在众多国内专家学者和思政课教师的见证下,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国内18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携手探索“大思政课”建设规律,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牢记殷殷嘱托,培育时代新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为主线,三年来,南开大学举全校之力多措并举办好“大思政课”,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探索形成了“1234”南开特色思政课改革创新模式。
塑造“一个特色”——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思政课始终、融通“两类课程”——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衔接协同、坚持“三位一体”——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形成合力、推动师生“四同”——“同学同研同讲同行”让思政课在中国大地上延伸……入脑入心、真学真用,“南开模式”深受青年学子喜爱,也随着师生们的步履推广到了祖国各地的大中小学。
以“金课”标准建设课堂教学
“大家都很喜欢这门课,理论上我们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毛淑扬说。
2019年,南开大学率先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选修课,2020年改为2学分的必修课,并设立独立的教研室负责课程建设,以金课标准进行建设,并上线慕课平台,《光明日报》专门报道了课程特色和经验。在人民网公开课平台上,已累计吸引50余万人次观看学习。
同年12月,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出席。国内30余所高校党委书记、有关专家等近50位与会代表实地观摩了南开大学的思政课教学。
牢牢抓住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学校三年来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持续打造思政课的“南开模式”,着力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率先按比例配齐思政课教师,率先以“金课”标准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率先出台政策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南开大学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实施办法》(“南开思政课30条”)。
2020年以来,《思想道德与法治》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成为了全国少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0%覆盖的单位之一。
2021年,学校出台《南开大学关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中心”,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学校建立了南开特色的“一院一专班”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由校领导领衔登台讲课,实现本科生全覆盖,探索南开模式的“大思政课”。同时,积极推进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建设,制定了《思政类选修课程群建设方案》,开设《红色经典导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等思政选修课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等专业必修课。
学校还支持推进慕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门思政慕课(基础、原理、纲要和概论)自上线中国大学MOOC运行以来,为正常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助力。特别是在2020年春季学期开课过程中,四门思政慕课覆盖校内150个课堂、8000余名学生,同时面向全国各高校师生开放,为师生互动研讨搭建重要平台,保障“停课不停学、效果不打折”,成为疫情期间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今年年初,研究生思政MOOC《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完成视频制作,并在人民公开课平台上线运行。
为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近年来,学校立足“公能”特色,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制定出台《南开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开设《百年南开校史文化》等思政选修课,南开英烈先贤的爱国报国故事被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激励南开学子。同时,还推出“名师引领”精品通识课,着力打造“中国发展”“服务学习”等系列课程品牌。
将课程思政贯穿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与学校“双一流”建设全过程。学校先后有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课程获评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种教材获评首批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材。
方寸课本,润心育人。学校支持多位专家参与中央马工程教材建设,实现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全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入选新时代教育部教材局首批重点教材编写名单。五部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和二等奖,两人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以平台建设推进科教并重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名单,由南开大学申报、天津市推荐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名列其中。
该中心成为了南开大学第三个获得教育部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将依托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着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重镇、拔尖人才基地和阐释传播平台。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镇,南开大学于2019年9月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共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端平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两年来,研究院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着眼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专注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才培养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和领域内交流合作,举办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端论坛,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稿》等重磅著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1年6月,由学校13位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政治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编写《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厚礼。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坚定的“四个自信”和透彻的学理分析向青年学子讲好思政课、讲活思政课,是科研反哺教学的题中之义。
教研并重,协同引领。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基地),为助力思政课的教材建设搭建了新平台。2021年初,由南开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创刊号发行,作为教育部主管的两份新创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门学术期刊之一,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搭建了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创新的交流平台。
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院引领效应,汇聚校内外资源“开门办马院”,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南开大学)等高端科研平台,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育人水平不断提升,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高地。
“南开模式”正在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依托“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学校牵头编写了《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获批“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国家级课题,承担天津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培训,有力推动天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5位南开教授入选新一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1位教授入选教育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学校获批立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和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两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同时获批了教育部“新文科背景下综合类高校‘大马克思主义’通识课程群建设”项目。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南开大学7个基层教学组织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其中。
基于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基层教学组织新模式,学校与广西大学、延边大学、喀什大学建立“手拉手”备课机制,与天津市教委直属五所重点中学及蓟州一中(学区)、二十中(学区)等单位签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议,推进与学校定点扶贫单位甘肃庄浪中小学开展集体教研活动。
聚焦“善用大思政课”,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合力,以平台建设疏浚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渠道,在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和思政课教学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形成“实践共同体”,并形成长久而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和有推广价值的合作模式,“南开模式”正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贡献“南开力量”。
以师生“四同”强化育人实效
每年寒暑假,南开师生都会组队分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把小我融入大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实践强化认同,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去年,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2021年师生同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全校863支实践队、6400余名师生参与,再创历史新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南开师生紧密围绕“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一主线,重点实施“坚定中国信仰”红色文化育人、“牢树中国自信”国情民情调研、“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以及“讲好中国故事”海外社会实践等4个实践专项,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是近年来南开大学探索形成的思政育人新模式。
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师生“四同”有利于把课程本身彻底搞“透”了,从而实现思政课内容从进教材、进课堂到进头脑进心灵的真正跨越,让学生从课堂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全面的体验、感受、验证,加深了学生对国情世情民情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把握和认同,让思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2021年,学校实践成果《一堂坚持十年的苏区实践思政大课》被《光明日报》专题报道,获团中央“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调研成果获第17届全国“挑战杯”红色专项赛一等奖。南开学子五次蝉联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专业优势,选派优秀学生服务中学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深入社区开展理论宣讲60余场,3000余名学生、居民受益。
还有更多南开师生组成师生“四同”实践队,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大思政课”的参与者。据统计,五年来已有4.3万人次参与其中,助力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南开书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落户”全国各地。更有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批青年学子,奔赴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区开展支教服务,将“南开模式”播撒到了那里。
2021年,学校首次设立校、院两级“师生四同”工作室,为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为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贯通衔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建设载体,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实效。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办好“大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南开模式”步履不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