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学校思政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大事。在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投入使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实施;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投入使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法公布、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等,则持续推动着全学段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本期“大思政”专刊,我们盘点2023年学校思政教育热点话题,并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阳、副所长赵小红进行深度分析和点评,敬请关注。
——编者
——关键事件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出版发行
8月,由中宣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出版发行。11月28日,教材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用好教材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金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023年秋季学期起投入使用的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支撑。要抓住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善用“大思政课”渠道,以学生为中心,使教材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抓住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把教材讲深、讲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师作为“讲道理”的先锋,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理论高度、时代效度、育人温度,立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把教材内容与社会大事、身边小事结合起来,开展浸润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增强教育针对性。
善用“大思政课”渠道,把教材讲实、讲活。“‘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积极与社会力量共商共建、与兄弟院校共享共研,把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建好实践教学基地,立足思政大平台,用足实践教学课时,提高教育实效性。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材真学、真用。“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并开展主题演讲、剧目展演、实地调研等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增进教学多样性。
——关键事件2——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1月,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战略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树立系统思维,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首先应着眼于思政课一体化。近年来,教育部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对相关工作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甘肃、上海、河南、北京、江苏等各地积极推进地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领导、指导、咨询、研判等。同时,各地积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下一步,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合作,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教学方式一体化、课程评价一体化等重点维度,加强研究、深入推进。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涵盖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思政一体化和日常思政一体化等各维度,纵向衔接大中小学各学段,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需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一要进行“大统筹”。要进一步发挥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作用,完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平台建设及保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促进大中小学资源共享。二要建好“大师资”。要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势与引领示范作用,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研修制度与“手拉手”备课机制,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三要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扎实推进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一体化。
——关键事件3——
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2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牵头组织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2月22日,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频会召开,会议强调,各地各高校要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事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
2023年,在教育部思政司的牵头下,这一工程在各地各高校深入实施、全面开花、初见成效。教育部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作为2023年思政工作抓手,与高校党建、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统筹推进、一体部署。省级层面,着力加强机制建设、条件保障、指导考核,配套开展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项目落地落实。高校层面,加强组织领导、课程建设、师资保障等,与“大思政课”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等结合起来,在完善育人理念、发现问题短板、设计项目载体、优化落实机制等方面形成工作闭环,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未来还需在以下三个层面发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与学校各项工作同部署、齐推进、共落实,建立齐抓共管、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二是细化方案设计,结合实际,彰显育人特色。突出区域特色、学校特色、青年特色,巧借党的建设、“大先生”培养、“大思政课”建设之力,制定可落地、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三是优化项目设计,提升实效,发挥育人助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用、学生社团作用,丰富理论教学形式、转化实践教学成果,在实践中优化、在优化中提升。
——关键事件4——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
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新入学一年级投入使用,2024年秋季新学期实现使用全覆盖。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助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2020年,教育部启动中职三科教材统编工作,历时3年,经过3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的试教试用,于2023年秋季学期起正式投入使用。此前,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分别于2017年、2019年投入使用。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依据2020年版课程标准编写,国家教材委员会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语文、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分别对教材进行了审核,思想政治审议专家委员会完成对教材的政治把关,突出育人导向、彰显职教特色、紧跟时代发展。教材立足学生发展实际,立足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特性,在科学编排上下功夫,在提升实效上做文章,致力于让学生学得懂、学得进、学得好,助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2024年秋季学期,中职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将实现全覆盖。中职学校要以铸魂育人为根,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推进教材使用过程中,兼顾中职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统筹开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教材为纲,引导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特点,全面提升对教材的运用能力。例如,通过现场说课等方式自上而下开展教材培训,通过示范讲课等方式自下而上进行教学展示,上下结合组织建设教材配套资源库,创新开发校本特色教学资源。
教材好不好,关键看效果。相关主体要通过听课调研、交流座谈、意见征集等方式,关注学生反馈,听取教师意见,发现教材使用中的难点和问题,科学评估教材使用情况,不断跟进完善教材。
——关键事件5——
爱国主义教育法公布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法治化、常态化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多项政策弘扬爱国主义教育。2016年1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以五大类十四项举措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正式施行,将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常态化。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深刻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准确定位爱国主义教育的维度、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宽度,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一是在国家法律的高度上把握爱国主义。提高站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结合起来,让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二是在国民教育的维度上定位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也是全体力量共建的教育,既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主体联动机制,也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课程联动机制,突出青少年成长特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切实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三是在“大思政课”建设的宽度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一体化开展、全方位动员,切实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关键事件6——
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大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正成为当下学校思政教育领域的潮流。数字技术汇集了海量教学素材和资源,推动着传统思政教育向着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方向转变。
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思政教育转向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当前,面对数字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和高校学生网络用户群体数量庞大的现状,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大有可为。
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全面开展。联通线上线下、连接校内校外,开设“大课堂”。运用数字技术,拓展教学渠道,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等开展沉浸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协同各学科、调动各主体,建设“大师资”。运用数字技术,扩大教师队伍,建好、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搭建“大平台”。发挥头部平台辐射引领作用,加快省级和高校思政育人平台建设,建立从国家、地方到高校的立体化网络思政平台矩阵。
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科学评价。数字技术具备人工无法比肩的计算和分析能力。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大思政课”教学状况的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估,科学判断教学设计的走向与发展,科学总结教学过程的问题与不足,探索建立高校“思政课指数”,从而为“大思政课”的评价体系提供可靠坚实的数据基础。
数字技术赋能“大思政课”精准育人。通过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数字平台的监测与分析,准确把握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变化规律。一方面,整合各数据平台收集、监测、统计、分析数据,开展符合当代青年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政教育,提高吸引力、针对性和认同度。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在网络讨论中出真知,在网络思辨中明真理,主动发声、正向发声。
(作者杨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赵小红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学校党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作者:杨阳 赵小红
《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26日第9版 版名:大思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