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综述期刊《化学学会评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黄维院士、彭勃副教授团队关于应激-剪切化学在药物可控释放中的长文综述,论文题目为“Stimulus-cleavable chemistry in the field of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应激-剪切化学在可控药物释放中的应用)。
据悉,《化学学会评论》是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出版的重要学术期刊,是目前化学学科最具权威性的综述性学术期刊之一。2020年11月,该期刊以封面文章形式,刊发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黄维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文章题为“ Bioapplications of small molecular Aza-BODIPY: from rational structure design to in vivo investigations ”。该文结合团队在生物分子标志物检测及重大疾病诊疗方面的系列工作,综述了有机Aza-BODIPY染料分子的设计合成,光学调控及生物应用研究。
应激-剪切化学(stimulus-cleavable chemistry)是一种在特定刺激(stimulus)作用下特定基团产生化学结构变化(异构或共价键断裂)的一种化学。药物可控释放是将应激-剪切化学与药物载体融合并用于药物递送的一种靶向、缓释性给药技术,具有非常鲜明的化学、药物学、材料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特点。近10年来,应激-剪切化学在药物可控释放以及化学生物学中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大量研究工作得到了发表,因此适时的综述和概括对该领域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篇综述引用了807篇文献,从有机合成、材料制备、生物应用方面对200多种应激-剪切基团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展望。该文根据化学→材料学→生物医学的顺序书写,首先详细阐述了6大类应激-剪切化学的反应机理、特异性、反应速率及优缺点,然后简要介绍了不同纳米材料的表面化学修饰方法以及与连接基团耦联的方法。最后从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概述了应激-剪切化学的生物应用,分析了可能遇到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并给出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建议方案。
该文将为化学、材料学、药学以及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递送系统的工具资料,帮助其实现能达到生物学目标的最佳设计,对于成功开发低毒高效的研究工具、成像剂和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该工作是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团队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Nicolas Voelcker教授团队合作成果的首次体现。博士生薛宇飞和助理教授柏桦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工业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黄维院士、Nicolas Voelcker教授、李林教授以及彭勃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论文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A0709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077101, 22004099),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和西北工业大学的联合研究基金(2020GXLH-Z-008, 2020GXLH-Z-021, 2020GXLH-Z-023)的支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