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云霞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自然-水》(Nature Water)以“Methylation of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for superior antifouling performance via blocking carboxyl groups in polyamide”为题,发表了团队关于反渗透膜表面结构调控的研究论文。秦一文、齐鹏飞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胡云霞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天津工业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反渗透(RO)膜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所面临的严重膜污染现象显著缩短了膜的使用寿命,增加其维护成本。鉴于此,天津工业大学胡云霞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策略,通过在界面聚合过程中将气态二甲胺(DMA)分子接枝到RO膜的聚酰胺(PA)上来甲基化RO膜,减少RO膜表面羧基含量,显著提升了RO膜的分离性能与耐污染性能。RO膜表面甲基化有效减弱了膜表面与有机荷电小分子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了污染物堵塞膜孔造成的大幅通量衰减。基于此,改性膜表现出全面且出色的综合耐污性能,突破了其他文献报道耐污改性RO膜和商业化耐污RO膜所表现出的耐污性能上限。
本研究结合实验和模拟手段,发现污染物分子在甲基化改性PA表面吸附量更少,吸附位置更浅,且吸附形成的滤饼层更为疏松,这有效抑制了污染物堵塞膜孔而造成的膜通量剧烈衰减。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甲基化改性显著降低了PA膜表面与模型污染物分子之间的结合能,从而减弱了污染物向PA内吸附及堵塞的趋势。基于此,本研究指出通过减弱污染物与膜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有机小分子污染物渗透到PA结构内部造成膜孔堵塞,对于提高RO膜的耐污染性能至关重要。此外,团队从PA与污染物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指出利用甲基化小分子材料构建低结合能表面是提高膜耐污性能的重要策略,这为RO膜的污染机制研究及耐污RO膜的表面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指导。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