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文理学院组织开展“送你一朵小红花”专题活动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高考落下了帷幕。又到一年毕业季,在这个充满奇迹的季节里,各种温暖的情景和感人故事也在各个高校不断地上演,昆明文理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也站在了这个大舞台的中央。为了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展现学院的人文情怀和校园温度,提高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和多元文化建设,昆明文理学院组织开展了“送你一朵小红花”专题活动,让这朵美丽的小红花遍开在每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努力拼搏、热爱生活的人的心田。
杨雪琳,大二,小学教育专业——迎接第一缕阳光,成就最亮的风景线
晨风微微吹来,一颗晶莹透亮的露珠顺着叶子滑下来,洒落在草地上。在露珠的亲吻下,小草在同学们悦耳的读书声中苏醒了。红旗广场迎来了它的好朋友,一群熟悉的身影被初升的太阳拉长,并铺在了广场的地面上,显得是那样的高大。是的,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大二班学生杨雪琳带着一群同学在朗读英语。杨雪琳虽然是小学教育专业,对英语却非常挚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从大一加入昆明文理学院晨光英语俱乐部,到大二成为该俱乐部的社长,她每天都用最真实最饱满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她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洗漱之后便来到红旗广场早读,近两年来,杨雪琳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周边热爱英语、热爱晨读的同学也渐渐被她和这种坚持吸引了过来,圈子越围越大,广场上的身影也越来越多。毕竟,优秀是一种习惯。
问及“是什么信念和动力让她400多天以来,坚持带着学生晨读”,杨雪琳害羞地说:“每天早晨,沐浴着清柔的阳光,呼吸着湿润的空气,在开阔的环境中练口语背单词,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其次,我作为晨光英语俱乐部社长,应该以身作则”言语间,看得出她是一位对理想目标很明确的人。她想在学校里学好本领,该得的证书拿到手,毕业后回到家乡,给山里的孩子们带回知识,传递温暖,让他们走出大山,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最好的年纪,就应该去敢于尝试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杨雪琳笑着说。翻看她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每天要学习的内容和晨读时和同学们分享的知识。雪琳说,她很幸运能成为昆明文理学院晨光英语俱乐部的一员,在这段时间里,她看到了同学们的坚持和努力,收获了同学们对她的信任和关爱。两年的学习,杨雪琳提高了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对以后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
作为一名文理人,杨雪琳很幸福。坐在红旗广场,在每日的晨风和阳光之中徜徉,一杯清水、一本香书,任身前人来人往,任天上云卷云舒,沉浸在英语文字的美妙之中,一切都是最美的风景。阳光照在她那红彤彤的脸上,撒向红旗广场那片带着充满生命力的绿,不动声色,却又充满了力量。
杨雪琳,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给迎接文理学院第一缕阳光的你。是你,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原一川,英语专业,大学教授——坚持坚守,我是一名最平凡的老师
在上学时,总认为大学教授、学院院长,不怒而自威,应该就是高高在上。今天,我又重新坐在大学教室里,听了一堂原教授的课,这是一堂西方文化导论课,原教授全程英文授课,激情盎然、神采飞扬,时不时还会和学生开个小玩笑。他那和蔼可亲的“表现”,完全颠覆了我对大学教授的印象。一节课90分钟结束后,趁着课间休息,我见缝插针,和原教授简单地聊了起来。从毕业至今,他已经在这个小小的讲台上站了40多年,把全部的青春和热情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尽管已经退休,但是他还是接受了学校的邀请,回到了课堂上。他调侃道:“我只会教书,教了一辈子了,没干过别的事。退休也没让我的心放下来,我要发光,把余热和毕生所学传授给同学们,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原教授特别爱笑,谈笑间你完全看不出他已60多岁。原教授从教40多年,勤勤恳恳,没有缺席过学生的每一节课。他不喜欢学生叫他“professor”,而更喜欢学生叫他“grandpa”。称呼的改变,拉近了他和学生的距离,更是将亲情融入了浓浓的师生情中。
教学中,老师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原教授说,当一名合格的老师,最重要是要有师德、师风,对工作满满的热爱和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当然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几点缺一不可。在学生看来,原教授虽然教书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每次上课前,他还是一定要认真备课,了解教材,列明教学提纲。他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没有给学生不喜欢的理由。
原教授坚持教学要面向全体,他坚信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也正是这样,他用信任和肯定的微笑,将爱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对学生的期望,原教授说,不管未来如何,在当下学生就是要好好学习,以后从事任何事业,也都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作为一名老教授,原一川严谨、认真的态度,赢得诸多学生及教师的高度评价。对此,他却十分淡然。“我只是一名最平凡的老师,承担着老师该有的责任和使命罢了。”当收到学生送给他的小红花,原教授开心得像个孩子,他说:“我返老还童了,记起儿时都是老师送给我小红花,时隔这么多年,再次收到学生送我的红花,内心很是激动。”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这段采访,不,这次聊天也不得不暂时结束。再见的话音未落,原教授已经一路小跑到了教室,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又开始激情饱满地为同学们上课了。这一举动,大概就是原教授刚刚所说的职业素养吧。
暗夜中寻光,荆棘中生长。在文理学院求学的时光里,学子们因为有你的“梨涡浅笑,便觉温暖安然”。
原一川,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给严谨积极、不辱“师”命的你。是你,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坚守的力量。
张振勇,车班司机——享受当下,就是向往的生活
在昆明文理学院有这样一个人,在师生当中他倍受欢迎,在毕业典礼上他得到的呼声最高,在足球场上他球技最炫,在弯弯的跑道上他耐力最强,在生活中,他又是最懂知足、最会享受的那一个。
他,就是昆明文理学院车班司机张振勇。张师傅留着长长的胡须,带着墨镜,身上透露出一股艺术范儿。他在学院开车已经有10多年了,问及他为什么会来学校当司机,他憨憨地笑了笑,便向我们娓娓道来。他自称他是一个“傻傻”的老头,没有钱,只有快乐。来学校之前的几年,他只想骑自行车出去玩,游山玩水,远足自然,离开城市的喧嚣,不是在山野之中,便是在去往山野的路上,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张师傅的快乐“旅行”从未停止,带着热忱和美好去追寻诗和远方,最后,张师傅来到昆明文理学院做了一名司机。他发现,这里差不多是离他向往的生活最近的地方。他感慨道:“美好的憧憬并没有错,平淡的日子也需要希望和理想,静下心来回归自己,你会发现,其实你已经拥有了最好的生活。”看,就说他文艺范儿,发起感慨来也是这么出口成章。他在文理学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之余,闲暇时间里他喜欢在操场上和学生们踢球、喜欢和同学们跑步、喜欢和同学们吹牛……整天和学生们在一起,他觉得他早已成为文理人中的一员,早已成为文理学院那帮疯小子当之无愧的“老司机”。
静着的时候,张师傅最喜欢在车上放音乐,而且是那种激进高昂的交响乐,比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此他还在车上专门安装了一个小音箱,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喜欢坐他的车,喜欢与他一起听音乐。他说喜欢坐他车的人很多,但都愿意排队去等,上车后,他们可以随意点播音乐,光是名曲,张师傅就为他们准备了100多首。上班的路上,听着张师傅播放的音乐,他们一天精神抖擞;下班路上,听着张师傅播放的音乐,疲惫的身心完全放松,那种说不出的归属感不请自来。
采访到最后,张师傅突然告诉我,他的生日是2月14日。我心头一动,这个日期不正是情人节嘛。也难怪,他的情怀中饱含着艺术、他的热情中充满了浪漫、他的生活中又被赋予了那么多的梦幻与色彩。
张振勇,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给热爱生活、勇于追梦的你。是你,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自由的力量。
王艳芬,宿管阿姨——爱心藏于胸,你笑起来真好看
从单位退休之后“不甘寂寞”,王阿姨来到昆明文理学院当起了宿管阿姨。她的工作比较零碎,但却要求有十二分的责任感,因为学生的行居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这项繁杂的工作,被王阿姨用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带过:“我是宿舍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王阿姨特别爱笑,笑起来眼睛弯弯,让人暖暖。
王阿姨对待工作非常严谨,疫情期间,她更是做到事无巨细。学校规定,凡是进入宿舍的人员都要刷健康码,就这一条,便无人能逃过她的法眼。为了学生的居住安全,为了学生在第二天上课时有足够精力,王阿姨显然已经超出了她工作的“本分”,因此也常常被一些同学“抱怨”——学生公寓为何管得如此严格,不允许晚归,不允许不讲卫生,还不允许晚上熄灯后偷偷地打游戏,不允许男生进入女生宿舍,不允许宿舍中放有“违禁物品”……她的心中,始终有一把尺子,度量着宿舍的安全,度量着学生的冷暖。
事务管理是严厉的,但是王阿姨对同学的关爱是大公无私的,是热情真挚的。新生刚入校,由于换了新的生活环境,有些同学一时无法适应宿舍生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想家的情绪。得知情况后,王阿姨便与这些学生交流,拉家常安抚他们。渐渐地,她与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引导着新同学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快速适应大学的生活。关心和照顾,让她赢得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称赞和信任。
太阳还未升起,早早为孩子们开门;甘愿夜半起身,将晚归的孩子们收宿;开学前提前到校,帮有需要的同学们晾晒被褥;如果有学生突然生病了,她又化身为母亲和急救员,值班室里的那两个画着红十字的医疗急救箱,就是对她爱心的最好说明……多年来,王阿姨对公寓管理工作的热情有增无减,每当听见孩子们上课后归来的欢笑声,每当看见孩子们收假后一个个平安返校,她觉得自己再多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艳芬,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给铁面无私、却又暖如春风的你。是你,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爱心的力量。
黑晓丽,食堂大姐——一粥一饭,幸福其实很简单
“白大姐,给我来份红烧排骨——”
“麻烦给我来份西红柿炒鸡蛋——”
“大姐大姐,给我来份辣子鸡呗——”
……
中午12点,昆明文理学院的二食堂内,同学们拥在某个窗口打着饭菜,拥挤而不混乱。带着好奇,我过去一探究竟。我站在人群后,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等待的时间里,在与学生的闲聊中,我得知白大姐并不姓白,而是姓黑。由于她皮肤白晢,心胸纯洁,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白大姐”。白大姐一通忙完,知道我的来意后,饭也来不及扒一口,就与我打开了话匣子。
8年零1个月,2950天,每天负责近上万名师生的饮食,总是天还没亮就到校,最迟一个离开食堂。深受同学们喜爱的“白大姐”,用她的真诚和微笑,给初次见面的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白大姐”黑晓丽,1988年出生,标准的80后。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这个,在这里一干就是8年。问及她到这里上班的原因,白大姐腼腆地说:“没有什么原因,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喜欢他们叫我一声大姐,喜欢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当我回应她说“你也不过是个近90年代的小妹子”时,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虽然白大姐带着口罩和帽子,但从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她对这份事业的执著和对这些学生的热爱。
做学校餐饮很累,白大姐的工作就是为同学置办美食和打饭打菜,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民以食为天,白大姐认为这份平凡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她说道:“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热爱并且坚持下去。看到同学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内心感觉就是最幸福的。”其实,她的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她八年以来所有的付出,都表现在她那双温暖的眼晴之内,都隐藏在那蓝色口罩后的微笑之中。
八年时间,白大姐经历了昆明文理学院食堂的一步步发展,更经历了昆明文理学院的一步步成长。她盛出了一盘又一盘可口的饭菜,带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徒弟,犒劳了一个又一个“刁馋虫”的胃口,温暖了一位又一位文理人的心灵。正是凭着背后这一位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昆明文理学院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黑晓丽,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给心存阳光、朴实如玉的你。是你,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幸福的力量。
孟红玉,体育学院辅导员——良师益友,镌刻学生成长年轮
85后、体育专业科班出身的她,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来到这里当一名体育学院的辅导员。
2013年,孟红玉来到昆明文理学院当辅导员,实现了从一名学生到一位老师的角色的转换。对于这个过程,孟老师说,一开始也有点不适应,她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生问题,对此痛苦过、无助过,但是面对老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她必须要担负起树人树德的使命,做好学生的成长成才见证。为此,孟老师花了不少心思去研究、学习,当最后收获同学们的一句感谢时,所有的一切都已释然。现在,她在昆明文理学院的教师岗位上已经走过了8个春秋,带过上千名学生。孟老师笑着说,她早已爱上这份职业,爱上这个岗位,爱上和同学们相处的时光。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里,总有一种时光在慢下来的感觉,慢得可以听完一千零一个故事。
孟老师现在带的是体育学院大二的学生,男生占比90%以上,她是万绿从中一点红,而学生们更喜欢称她为“孟姐”。在学生王磊看来,“孟姐”不仅是辅导员,更是一位“红颜知己”,平时学生们犯错误时,孟姐总是及时帮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是周末,在遇到烦心事时也会主动找孟姐谈心,哪怕是她的一声电话、一句问候,都可能会让自己从心烦意乱中走出来。
孟老师认为,在学校里辅导员就是学生的父母,不管是思想教育、日常管理,还是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方面,老师给学生以帮助是应该的,这是老师最起码的责任和担当。老师不能只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更是他们人生的导师。当问及孟老师除了和学生在一起,平时还会些做什么。孟老师思考了一会说:“我的爱好已经和学生分不开了,我常常会拿起相机,记录学生的精彩瞬间和最美年华。”8年,整整3000多个日日夜夜,孟老师最难忘的一幕是在上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她参与了学生们最美好的4年的成长,终究却又是他们人生中的匆匆过客。离别的伤感,让她格外珍惜当下和同学们在一起的这段美好的时光。
孟老师是良师、更是益友,是大姐、更是家人,她默默镌刻着学生的成长年轮,驱散他们青春岁月的忧伤,陪伴他们泛起生命的辉煌。
孟红玉,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给良师益友、默默奉献的你。是你,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
姜仙花,大二,汉语言文学——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翻看姜仙花的朋友圈,最多的就是她每天学习打卡的内容,而今天,是她学习打卡的第802天。几经周折,我们终于联系上了她。姜仙花上课从来不带手机,下课后又泡在图书馆,还是不带手机,要不是通过辅导员的帮助提前和她约定,估计现在我还在找她的路上。对学习如此热爱的学生,我自然是心生佩服。
姜仙花是昭通人,家里兄妹4个,她排行老四,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在她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妈妈。妈妈经常说,生活在大山里,唯一走出去的希望就是上学,上学虽然苦,但却是我们最容易经受的苦。姜仙花上学需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学校,如果遇上下雨天,崎岖的山路更是难行。为了不让自己摔倒,她必须一步一步把脚死死地踩在泥泞的山土里。这样的场景已过去好多年,但是依然在她脑海中不能忘去。学习不也正是这样嘛,必须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她申请当图书馆管理员,除了上课,剩余时间都会呆在图书馆里。姜仙花说,图书馆不只是个学习的好地方,也是个整理思绪的好地方,安静自然,无人搅扰,独处的时光可以让自己很快地静下心来。数不清有多少本书,被她在这里从头读到了尾;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她锁好这里的门,带着满足踏月而归。
提及学习和未来的打算,她的目标清醒而明确。姜仙花说,大学生活看似漫长,其实只是一段短暂的时光,如果每天无所作为,等待自己的只能是踏入社会的窘迫。不要辜负这青春的时光,经过时间的洗礼与打磨,人才能够有所成长。当然,她也会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而感到疲惫,但更多的收获还是在图书馆伴灯苦读、被知识包裹,或者调整心态、放飞理想的那种成就感。
夜幕下,淡月胧明,从图书馆中走出来的正是姜仙花的身影。她走在空荡开阔的步道上,婀娜而轻盈。迎着路灯、伴着星辉走到回寝室的路上,她回头看向图书馆,那里的书架上,铺陈着自己的光明未来。
姜仙花,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给天天向上,坚持不懈的你。是你,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
《小村官,大村官》全体学生,学前教育专业——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学生,更是优秀的自己
2021年5月12日,由昆明文理学院(原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师生选送的原创舞蹈作品《小村寨,大村官》获得了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 ——甲组一等奖!
《小村寨,大村官》以滇西边陲民族村寨中的大学生村官为原型,讲述了大学生村官带领全村同心协力,脱贫攻坚,勤劳致富的故事。该舞蹈用当代的舞蹈创编表现手法,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020年5月,舞蹈《小村寨,大村官》正式建组立项,昆明文理学院艺术传媒学院院长余春凤副教授做整体统筹,团队由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冯慧斌、张蓓老师、聂跃军副教授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一群年轻的00后学生组成,备战大艺展。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老师和同学们高标准的完成了大艺展比赛,向全国展示了昆明文理学院美育教育的成果。
从递交第一盘光碟到出征省级比赛,再到参加全国展演,4位老师,35名学生,6分27秒的舞蹈,这3个数字,包含着无数的汗与泪。
幸福的文理人们,读书、运动、求知、贡献,温暖他人、关爱世界,在昆明文理学院的摇篮里,心向大海,春暖花开。
(昆明文理学院 供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