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工商学院丝路学院:以党建为统领 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云南工商学院丝路学院下设英语系和国际教育系。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云南省“三个定位”的目标要求,大力推动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制度建设、科研工作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等工作相融合,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以党建为统领 构建地方性国际化办学体系
丝路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通过党员“三会一课”、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主题党日、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信念之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和促进学院的中心工作。学院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始终秉承“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理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云南省“三个定位”的目标要求,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结合地缘优势的国际教育格局。
自开始招收英语专业中国学生和全英文教学的留学生以来,留学生英文教学具体专业为云南工商学院的优势办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和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学院英语专业办学明确了专业教育服务边疆多民族地区基础语言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并结合学校定位和学院实际,突显英语专业地方性和国际化的特色。同时,学院承担全校大学外语公共课程、其它专业的ESP课程和留学生的中文课程教学,对留学生教育教学做归口管理,形成了国际国内兼招的多层次多类别办学体系。
学院通过构建“以结果为导向”的3S课程体系理念,通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同时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综合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及老师教学科研水平发展的能力。学院注重通过经典阅读,健全学生人格;鼓励学生分类卓越、特色发展;倡导教师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多元;着力营造全程、全员、全方位人的育人环境。
二、深入实施强院战略 多元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立足学校高质量办学要求,致力于英语专业教学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学院英语专业对标云南大学英语专业,与合作院校建立了多渠道、强专业的合作。诸如邀请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徐志英教授来校就英语专业内涵建设做讲座指导,同时担任学院“精彩课堂”教学竞赛主评委;邀请合作院校院长、专业负责人、高级职称教师实际参与学院办学指导,增强了学院办学实力。
学院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规范课程建设,通过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通过专业教育课程找准办学定位,并结合学生就业方向,构建语言能力加岗位适配能力的课程体系。
学院以“一理念两发展三维度”为指导思想,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构升级,所有课程已全部上线“蓝墨云”班课,部分课程完成SPOC建设。购买iTEST题库完成省级试题联考,保证教学考核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建立了学术院长和学科专业带头人选聘制度,加强课程组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保障教学质量。为全校学生开设考研英语班、专业四级冲刺班,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含艺体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满足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和文化交流的需求,学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校内、校外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优化实验及实训条件。学院配备了语音实验实训室2间,搭载智能外语测试题库,能够满足学生专业课程授课要求。同时,为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教学实践的需求,学院还与昆三中空港校区、昆明师专附小嵩明分校、呈贡区育才学校、昆明智泉翻译公司等省内外13所中小学、翻译公司和商贸公司建立校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持续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了与境外高校的合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地域优势,与马来西亚泰莱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泰国苏梅大学、泰国国立发展研究院、泰国博仁大学、菲律宾公立学校东南大学和专为学校大健康学院实现护理医学共建的菲律宾公立医学院马里安诺马科斯大学等10余所境外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在学术合作、生师互访、师资培养、专题研讨与合作、课程衔接等领域开展合作,至今已累计为200余名师生提供了海外升学服务,送出500余名师生海外交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科研获得双丰收
目前,学院共有专兼职教师118位,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占比56%,硕士学历及以上人数占比88%。英语专业高职称教师授课比例达100%;留学生授课教师均为海外归国教师。为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队伍实力,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教师队伍引进力度。教师职称、学历结构和专兼职比例得到优化,通过专家上课指导、学术讲座等“传帮带”方式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继续深造,目前英语专业博士在读7人。二是采用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以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建设了4个教学团队,启动了2个科研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个人发展,以校、院两级督导进一步健全教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和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办法。三是建立学术院长评聘制度。择优选聘学术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学界前辈指导学科专业建设。四是采用师资队伍激励制度,为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路径,加大竞赛科研奖励力度。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院全体教师参加各种线上线下课程培训和各类课程改革培训;鼓励老师参加各级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建设与研究。通过学校搭建的校际合作平台,学院教师在学术交流、师生交换、访学等领域也开展了实质合作。如云南工商学院全英文教学项目的老师全员参与了英国教育协会举办的多次EMI教学培训,不断提升ESP课程授课效果。
秉承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理念,学院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一定成果:主持完成1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在研1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在研1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在研1项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各级纵向课题18项(学生课题5项)。论文与专著成功包括:核刊24篇,教材6本,专著4本,语言类教学改革课题6项,获批校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金课建设项目1个,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大学外语应用型教学》、《大学外语混合式教学研究》立项教育厅课改项目、《托业英语》、《大学英语》立项校级金课和校级一流课程、《大学英语视听说》立项教育部产学研智慧教材编撰。
英语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学院教师获云南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课程思政微课比赛省级一等奖1项。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学院教师获2019年云南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外教社杯大学英语教师比赛省级二等奖1项;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学外语、英语专业复赛全国一等奖2个,课程思政比赛校级二等奖1个,优秀奖2个;2021年外教社英语专业教师比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学之星”全国复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22年外研社“教学之星”英语专业获全国半决赛一等奖1项,大学英语组获全国复赛一等奖1项。此外学院1名教师获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称号,校级教学名师称号等殊荣。
学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奖也有所突破: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一等奖1个;第八届省赛银奖一个;“国才杯”“词达人”“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级各类比赛获奖30余人次。
学院不断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努力开辟第三课堂,组建“英语演讲社”等专业学习社团和“国际文化交流节”品牌专业活动。学院2022届英语专业毕业生5人获得海外高校硕士录取通知书,2人考取云南省特岗教师,奠定了学院高品质就业的基础。
四、坚持开放办学 国际交流合作实现跨越发展
学院长期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中国底蕴、中国情怀的“知华友华爱华”的人才,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丝路学院党委的指导下,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员教师统战作用。
学院积极履行教育部提出的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原则,不仅持续推进中国学生教育教学的完善,也一直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和专业课教育教学质量。云南工商学院留学生连续三年获评云南省政府奖学金,云南工商学院也是唯一获得该项奖学金的民办院校。
2021年,学校成功申请成为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云南工商学院留学生HSK四级考试过级率由25%跃升至80%。截至目前,累计为70余个国家近300人次留学生提供了汉语考试服务。2022届在校毕业留学生中,22名成功申请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优质高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留学生办学也进入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终审阶段。
学院在开展留学生教学及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考虑到留学生身份具有双重性特点,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外国人,既学习知识,又承载文化传播功能,所以始终强调注重方式方法,展现中国特色,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引导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推进国际传播。为丰富留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中外学生交流的桥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院还举办和参与了各种活动,例如中外学生共同参加了云南省第三届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生团队参加云南省第五届创新创业比赛、中外学生参加中巴建交70周年活动、举行留学生知中国活动等。
学院已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汉语功底扎实、具备专业知识、有较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今后也将继续为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促进中外合作交流提供人才服务与支撑。
在今后的发展征程中,学院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及学校发展实际,科学制定规划,努力优化结构,推进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大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加强教师培养力度,不断优化教师结构,持续提升教学水平。结合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机制,加强专业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做实做好国际教育提质增效工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