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方书文 刘扬 陈欣怡)近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暨第十四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在杭举办。本次年会暨论坛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由浙江传媒学院、学会秘书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组联合承办,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下设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两个会场。
学会原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丁亚平,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校长徐小洲,副校长姚争、李文冰等出席。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第六届理事会全体理事,以及来自全国300多所高校的专家、青年学者,浙传相关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张国涛主持。
杨立平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浙江传媒学院建设发展情况。她表示,浙传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共建高校,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影视传媒类院校。学校今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戏剧与影视学等3个省一流学科、影视摄影与制作等9个国家一流专业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9个省一流专业。学校立足戏剧与影视学这一主干学科,打造了标准化工业流程的影视专业教育生态链条,汇聚了一大批业界名师、行业精英,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传媒影视行业优秀人才,学校师生主创或参与创作了《携手,为人民》《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她强调,文化是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却是硬任务,对于新时代影视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担当。当前蓬勃发展的媒介技术和日新月异的产业形态,不仅为影视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渠道、新平台、新格局,也给影视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年会和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作为中国影视教育学界最高端、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盛会,相信经过本次会议的深入研讨、思想碰撞,必将为影视专业教育提供丰富的思维火花,对影视学科建设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她表示,学校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办学提出的“紧跟时代、突出特色”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主动融入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影视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影视人才,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影视成果,努力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在致辞中用“回望”“交流”“创新”三个关键词对中国高校影视学会过去38年的发展及其壮大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概括,同时也对学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待。他表示,学会的职责是服务国家、服务行业、服务院校、服务学术。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实现了思想的交流、经验的交流、人才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他指出,学会的工作始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平台创新、内容创新、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他期待学会能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开创未来,为打造中国特色影视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丁亚平在致辞中首先对浙江传媒学院近年来在影视行业的突出成绩给予了祝贺。他围绕学会规模、组织架构、开设活动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学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突出贡献。他表示,本届年会虽然改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但是学会始终追求的学术品质只增不减:本届年会会场规模更大,参会人员预期或创历史新高,而且更加体现学术为本的宗旨,注重提高学术产量。虽然年会内容没有缩减,但是流程更为高效。同时他介绍了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投票情况,并对浙江传媒学院为这次年会所做的筹备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在主题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面向文化强国:中国影视的新理念与新格局”展开了讨论。
浙江传媒学院校长徐小洲以视频形式参会,并作题为《挑战与抉择: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教育改革之路》的主题演讲,他从“它山之石:排名与分析”“绕不过的坎:问题与挑战”“破冰之路:思路与策略”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徐小洲以美国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分析了这三所高校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电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育目标,并指出这三所大学电影教育具有“强基础、跨专业、国际化、促合作、重应用”的特征。
他表示,当前我国电影教育面临着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的问题,同时我国电影走向世界面临着三大挑战:国际化电影人才严重缺乏、电影创作理念与技术存在差异、电影作品创作主题的文化差异。他强调,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要明确目标、建强队伍、改革教学、优化课程,未来可从以下5个方面发展:一是谋划中国电影教育新格局。要更新观念,提高电影教育效能。二是把握国际电影市场风向标。要找准国际电影市场定位,避免无的放矢或空中楼阁式的生产与经营模式。三是培养国际化电影创作经营人才。我国电影国际化人才培养要重视人格素质,要强调学科专业交叉渗透,要贴近产业实际。四是掌握国际电影作品创作规律。要洞悉国际现状、把握世界趋势,在电影艺术创作的同频共振中展现思想先进性、艺术世界性、创作民族性。五是创新国际电影研发机制。要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与运作模式,探索“中外互联”“两头在外”等模式,实现融通电影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目标。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作题为《融合背景下传媒艺术生态之新变局》的演讲;学会原副会长,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作题为《中国影视高潮的创作方向:呼应时代 超越时代》的演讲;学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媒体融合发展司原司长杨杰作题为《高新视频技术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演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作题为《新主流电影的文化空间生产及其“工业美学”反思》的演讲;张国涛作题为《面向文化强国: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路径》的演讲。
本届年会暨论坛共开设了20场分论坛,包括由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教授主持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主流纪录片创作与批评发展研究》开题报告会。
开题会议上,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李文冰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近年来浙江传媒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纪录片研究与创作、影视学科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希望评审专家为本课题建言献策,帮助课题组厘清思路、做好规划,能够如期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推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主流纪录片的创作与批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姚争在开题报告会中作开题汇报,并由课题组主要成员回答专家组相关问题。
以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丁亚平为组长的专家组评议认为,《中国主流纪录片创作与批评发展研究》是符合当下社会现实与时代需求的重要选题,具有助推中国纪录片发展振兴的使命与意义。该课题对中国主流纪录片创作与批评进行全面研究,尤其是注重总结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创作经验,不仅有学术理论价值,也有创作指导的实践价值,不仅有利于我国主流纪录片创作水平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纪录片行业的繁荣振兴。
在听取专家组的开题报告评议意见后,姚争表示一定会带领课题组努力开展研究工作,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在院长专场论坛、学科建设专场论坛、新文科与影视教育论坛、第十届传媒艺术论坛、中国电影学派论坛、中国电视节目论坛、影视叙事艺术论坛、新媒体艺术论坛等分论坛上就各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年会当天还举办了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2020-2021年度学术成果、影视作品推优活动暨第十四届“学会奖”、第十一届“学院奖”颁奖仪式。
经学会秘书处统计,第十四届“学会奖”共入围作品190部,其中专著35部,教材24部,调研报告7篇,论文95篇,评论36篇。截止到2021年9月20日晚间,中国2020-2021年度影视作品推优活动,共收到有效参赛作品2229份。其中教师组作品296部,学生组作品1933部。受学会委托,五个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了严格的遴选与评审,共评选出入围作品333部,其中教师组作品134部、学生组作品199部。
浙江传媒学院在此次推优活动中共有26部作品入围第十四届“学会奖”,含论文16篇、专著3部、教材4部、调研报告1篇。
浙江传媒学院共有21部作品入围第十一届“学院奖”,其中教师组作品6部(含剧情片2部、短视频3部、声音作品1部),学生作品15部(含剧情片3部、纪录片2部、 动画-数字媒体作品2部、短视频4部、 声音作品4部)。
闭幕式上,浙江传媒学院被宣布授予“突出贡献奖”,同时确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举办地为南京大学。
浙传副校长姚争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在疫情持续影响下,本次年会暨论坛的召开虽遇重重挑战,但仍安全且高效地成功召开,这离不开学会的大力指导,也离不开校领导、参会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凸显出学会内部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他表示,此次年会未能在线下大规模举办非常遗憾,他期待春暖花开之时,各位代表、理事再赴浙传之约,也期待学会通过换届焕发新的力量,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